七一社區        注冊

廬山保衛戰

賀 偉

2015年06月19日07: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2015年,是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1937年7月17日,中國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國民政府的“夏都”廬山正式發表明確抗戰的講話(后被稱為《抗戰宣言》),宣告中華民族的存亡已到“最后關頭”,他號召全國軍民:“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毛澤東指出:蔣介石在廬山的講話“確定了准備抗戰的方針,為國民黨多年以來在對外問題上的第一次正確的宣言”。

廬山是《抗戰宣言》的發表地,同時,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在廬山,上演了一幕感天動地的壯劇。三千國軍將士“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浴血保衛廬山,整整堅持了近九個月,創造了中國抗戰史上孤軍抵抗日軍的奇跡,在中國史冊上留下了氣壯山河的一頁!

2006年,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專欄前來廬山拍攝八集專題片,其中兩集為《抗戰風雲》、《廬山壯歌》。筆者陪同攝制組成員跋山涉水,在三百裡廬山尋訪當年抗日壯士留下的痕跡,追憶往事,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壯舉令人血熱衷腸,感慨不已!

2007年9月28日,在紀念抗日戰爭爆發70周年的日子裡,重建的“廬山抗戰紀念碑”竣工,103歲的老將軍呂正操親筆題寫的“廬山抗戰紀念碑”7個大字在碑體上熠熠生輝。紀念碑原建於1946年,主持建碑的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九軍軍長梁漢明曾為紀念碑撰寫一幅對聯:“風蕭易水屠龍去,月冷廬山跨鶴歸。”歸來的英魂們安息在神州的名山之中,永與名山為伴!

將士同仇敵愾 誓死如歸

1938年7月26日,侵華日軍攻進了九江市區。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岡村寧次(后升任侵華日軍總司令,頭號戰犯)躊躇滿志,他眺望著廬山,興致勃勃地畫了一張廬山寫生圖。岡村數周前從被佔領的中國首都南京溯江而上,此時,他希望幾天內就能登上中國政府的“夏都”廬山,一覽慕名已久的風光。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在廬山“恭候”他的,不僅有黃埔軍校畢業的驍將,還有他的師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猛虎。直到近9個月后,日本兵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才得以進入牯嶺山城。9個月中,岡村寧次幾次面對近在眼前卻無法攀登的廬山發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嘆!

1938年7月24日晚上,國民政府第九戰區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劉雲瀚少將攜帶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的手令,趕往駐扎在九江市區的江西保安部隊第三團和第十一團,命令兩團官兵立刻趕赴市郊,參與阻擊日軍,掩護參加武漢外圍保衛戰的薛岳兵團在九江德安一帶完成戰略部署,待任務完成后轉上廬山,擔負守衛廬山的重任。

第三團和第十一團官兵星夜進入陣地,搶修工事,第二天便與日軍交上了火,兩團官兵和友軍一起沉著應戰,多次打退日軍進攻。26日下午,兩團接到撤離命令,近三千官兵迅速登上廬山,日軍隨即將廬山團團包圍。

隨著廬山周邊地區相繼淪陷,廬山已成“孤島”,廬山守軍成為“孤軍”。但兩團官兵斗志極為旺盛,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誓以血肉之軀保衛廬山。

現廬山大廈停車場旁的台階石欄上,仍然清晰地刻著“必恭敬止”4個大字,題詞后還有小跋:“寇犯中國,九江相繼失陷,余奉命率部固守廬山。顧此白山黑水油然生敬,因題四字,概取詩曰惟桑與梓必恭敬止之義。願此志與名山同垂不朽雲爾。‘八·一三’周年紀念。新建胡家位敬題。”胡家位是廬山守軍的指揮者之一、江西保安第十一團團長,江西新建人。他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他的親舅舅是國民黨上將、時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輝。作為軍人,胡家位當然知道孤軍守山可能會有什麼后果,如果他想調換一個位置,並不是什麼難事﹔但他更知道,什麼是一個軍人的職責和使命。在紀念上海“八•一三”抗擊日軍周年之際,在炮火紛飛的廬山,胡家位題下這幅石刻,表明自己要將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恭敬之情化為殺敵的動力和勇氣。

他在題詞的小跋中刻意寫道:“顧此白山黑水”,“白山黑水”一般專指東北地區的山水(以長白山、黑龍江簡稱代之),而胡家位有意在此用“白山黑水”來指廬山,其用意不難理解:中國的軍人一刻也沒有忘記遭受日寇蹂躪的東北大地,祖國內陸的山水再也不能任由日寇的鐵蹄踐踏。軍人報國,正當此時,縱是血洒疆場,也在所不惜,中國軍人誓與祖國山河共存亡的志願與廬山一樣“同垂不朽”!

和胡家位一樣慷慨赴難、視死如歸的是另兩位指揮員:江西游擊總部副總指揮兼廬山守軍總指揮楊遇春將軍和江西保安第三團團長鄧子超。

楊遇春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極擅長游擊戰術。1938年7月底,他本是去第三戰區任職,路過江西時,熊式輝挽留他在江西打游擊,主要擔負守衛廬山的重任。楊遇春明知任務的艱巨、危險卻慨然領命,轉赴廬山。楊遇春深知肩上責任的重大,全民族共同抗戰的序幕正是在廬山正式拉開,決不能讓這塊聖土輕易落入日寇之手。楊遇春慷慨賦詩道:“奮勇忠貞來保國,此公無我待何人。登臨勝地驅胡虜,免教神仙墮劫塵。”這首詩原刻於仙人洞洞穴石壁上,可惜在“文革”的十年動亂中被毀壞。

和楊遇春一樣畢業於黃埔軍校的鄧子超團長也以詩明志:“寇氛冪冪,士氣勃勃。衛我廬山,佇看日沒。”這首詩原也刻於仙人洞洞穴石壁上,在“文革”中亦遭毀壞。

將軍不畏死,壯士何惜頭!三千官兵在各個路口要道構筑工事,屯集石塊,誓與日寇決一死戰。仙人洞旁的九十九盤古道上,至今還保存著一座碉堡。經專家考証,此碉堡位置極佳,高度適中,既能全方位扼制登山要道,敵人炮火又難以擊中﹔射擊孔計算精確,火力搭配天衣無縫,顯示出了很高的軍事建筑才能。

孤軍將士勇猛善戰幾天后就讓日軍領教了厲害。1938年7月30日上午,日軍第一O一師團的太久保聯隊用10余門野炮向廬山公墓土壩嶺猛烈轟炸,墓群被炸得四分五裂,棺木、尸骨拋得到處都是。炮聲停后,200多名日軍沿著陡峭的山路向上爬來。保安三團第二大隊的30多名官兵從掩體中躍出,進入陣地。待日軍離陣地隻有100米時,守軍猛烈開火,子彈、手榴彈像雨點一樣扑向日軍。日軍即刻就地臥倒,守軍官兵馬上推倒成堆的巨石,巨石呼嘯而下,橫沖直撞,趴在地下的日軍頓時炸了窩,嚎叫著彈起,四處躲避,守軍的機槍又歡快地叫了起來,打得日軍抱頭鼠竄。守軍官兵們掄著大刀、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沖出掩體,向逃敵追去,一陣刀劈槍刺,又結果了幾十名日軍的性命。

守軍戰士快速從日軍尸體上收集彈藥,一名尚未斷氣的日本兵猛然抱住一名守軍戰士,拉開了手雷的弦。戰士拼盡全力將日兵甩開,還未來得及臥倒,手雷響了,戰士身中多塊彈片,倒在血泊中。幾名戰士奔過來要抬走受傷的弟兄,此時,日軍又開始打炮,炮彈呼嘯著飛來,在身前身后劇烈地爆炸。受傷的戰士要同伴們快速撤離,不要為了他而增加新的傷亡。說著,他抓過兩顆手雷,滾進一塊巨石的凹處。官兵們隻好飛身上山,躲進掩體。炮聲一停,日軍又開始第二輪進攻。受傷的戰士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當一群日軍走近他的身旁,他猛然拉響手雷,與數名日兵同歸於盡。一位畢業於日本仙台藝術專科學校的日兵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廬山是支那名勝之地,前所未有的激戰,中隊長小隊長的死亡大大的有,家人團聚的希望是危險的。”這位原有可能成為藝術家的日本士兵果然幾天后就戰死在廬山的山道上,他的日記也成了廬山守軍的戰利品。

廬山孤軍奮勇抗擊日軍、重創日軍的捷報在《中央日報》披露后,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蔣介石致電廬山孤軍:“孤軍固守廬山,屢挫敵鋒,極慰。”中國共產黨主辦的《新華日報》1938年11月18日發表題為《援助廬山孤軍》社論,指出:“我廬山孤軍將士,固守山地,予敵以重大打擊。我英勇孤軍均抱犧牲決心,堅持抗戰國策。我中央政府迭電嘉許,我各界同胞,敬佩之余,尤表感奮。”

推薦閱讀:


盤點:從黃埔軍校走出的中共知名將領(組圖)

盤點:15位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組圖)

珍貴組圖:細數毛澤東對十大元帥的獨特評價

盤點中共第一代領導人子女鮮為人知的蘇聯歲月(組圖)

揭秘:毛澤東如何評價周恩來劉少奇等7位老一輩革命家(組圖)

緬懷陳雲:新中國“掌櫃” 一生清正廉潔(組圖)

珍貴組圖:喬石工作照片回顧

>>點擊圖片進入有獎競答活動頁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