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名籌措物資
1933年7月,張甲洲化名張進思,隻身一人到富錦中學任教員,暗中開辟敵后工作。富錦是日偽統治的腹地,又是抗日游擊隊活動的中心。他通過交通員和獨立師保持聯系,並經常為其輸送槍支彈藥、衣物等軍用物資。
在富錦臥底期間,為打進日偽心臟,他連續3個月起早貪黑學日語,拿到了二等翻譯証書,得到了縣公署日本參事官橫山安啟的賞識,成了“好朋友”。后來。他利用這個“朋友”關系讓橫山安啟批了一批經費,修建了兩棟能容納16個班級的二層樓房作為中學校舍。他對學生們說:“日本人待不長,蓋了房子拿不走。”
張甲洲在富錦工作5年,憑他的機智勇敢,為“抗聯”搞到許多軍用物資和槍支彈藥,同時,策反了警察大隊長李景蔭,帶出1挺機槍、60支大槍和2000發子彈。
1937年6月28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書記馮仲雲在帽兒山主持召開執委擴大會議,決定將獨立師改編為抗聯11軍,原師長祁致中任軍長,調張甲洲任副軍長。
8月28日傍晚時分,由參謀長李景蔭、副官薛華和郭革一帶領一支隊伍趕到富錦縣城附近的長發屯,接張甲洲上任。副官薛華讓他騎馬走,他說:“我和李景蔭、小郭談談,就不騎馬了,你把馬帶回吧。”
三人邊走邊聊,行至離抗聯營地七八裡的地方,突然遇到十多名偽軍。偽軍在玉米地的小路上聽到前面有人說話,估計是抗聯分子,就胡亂開了幾槍。張甲洲中彈,因傷勢過重犧牲。
□史跡尋蹤
2002年10月,由老一輩革命家,中共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親筆題字的張甲洲將軍銅像暨紀念碑在烈士故鄉黑龍江省巴彥縣落成。人民為了永遠記住張甲洲,在富錦市為他修筑了銅像,清華大學為他專設了紀念館,北京大學將他的名字刻在“北京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上。
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
■人物小傳
張甲洲(1907—1937),黑龍江省巴彥縣人。又名張進思,字震亞,號平洋。歷任中共北平市西郊區委書記、北平市委宣傳部長、北平市委代理書記,巴彥抗日游擊隊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師長、抗聯十一軍副軍長等職。1937年8月28日在黑龍江省富錦遇害,年僅30歲。
![]() |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