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林平。1952年攝於廣州。尹素明供圖
他曾經是紅軍獨立團長,在紅軍長征和東縱北撤之際,先后奉命留在福建和廣東,堅持敵后武裝斗爭,是“留守將軍”﹔在香港大營救中,他是前線參與具體指揮者之一﹔他被毛澤東稱贊“很有辦法”。他就是尹林平。
“父親尹林平離開我們已有30年了。隨著歲月的流逝,父親的形象並沒有淡沒,反倒是越來越清晰,他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在我腦海中,使我熱淚盈眶,情難自禁。”尹素明,現任香港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在一篇追憶文章中如是寫道。
日前,尹素明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也深情追憶父親,講述多年以前尹林平鮮為人知的抗戰往事。
長征時留閩粵堅守
尹林平,1908年7月生於江西省興國縣高興墟茶安仔村尹屋一個貧農家庭。受到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權的影響,他21歲那年參加了興國五區沙溪鄉農民協會,擔任沙溪鄉赤衛隊大隊長。
1930年,尹林平參加贛西南游擊隊,隨后編入中央紅三軍團七師。1931年9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隨毛澤東指揮的紅軍一、五軍團攻打福建漳州,戰后被留下參與組建閩南紅軍游擊隊獨立大隊,任副大隊長﹔隨后,獨立大隊改編為閩南紅軍第三團,尹林平先后擔任副團長和團長,又領導廈門地下黨組織重建中共廈門臨時工委,並擔任書記。
盧溝橋事變后,因為豐富的武裝斗爭和城市地下工作經驗,他於1937年7月調任香港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武裝部長,后來又擔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中共廣東東江特委書記。
發展抗日武裝與日軍周旋
1940年春,國民黨反動派掀起的反共高潮波及東江地區,他們頻頻制造摩擦事件,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人民抗日游擊隊,企圖將其一舉消滅。
1940年2月初,國民黨第四戰區游擊指揮所主任香翰屏忽然發出“命令”,要求曾生等領導的第四戰區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和王作堯領導的第四戰區第四游擊縱隊直轄第二大隊到惠州“集訓”,企圖在曾、王兩部集中后包圍繳械,聚而殲之。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尹林平兼任中共東江前方特委書記並到曾、王部隊工作,兼兩部隊的政委。
尹素明說,尹林平受命於危難關頭,動員布置海陸豐、惠陽、寶安和東莞的地方黨組織,幫助曾、王部隊安全回師。尹林平到惠陽、寶安和東莞勘察選擇部隊回師的交通線和沿途的駐地﹔到坪山、布吉和大嶺山等地,布置迎接部隊回師的工作,做情報、交通、糧秣供應,動員群眾支持和封鎖消息,掩護部隊的安全。為了部隊通過廣九鐵路,他叫王作堯把寶安布吉區的黨員骨干曾鴻文調到三洲田來接部隊,並仔細研究部隊到寶安后的落腳點。
經過努力,部隊和根據地打開了新局面,人和槍都擴大10倍以上,部隊發展到1000多人,武裝民兵1000多人。百花洞戰斗和陽台山反掃蕩等戰役都取得勝利,還建立了東莞大嶺山和寶安陽台山兩個抗日游擊根據地。尹素明對記者說,對百花洞戰斗,日軍哀嘆為:這是進軍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仗。
后在1944年8月,尹林平主持召開“土洋會議”,作出部隊向東、向西、向北發展,全面開展廣東抗日游擊戰爭和全面恢復地方黨組織活動。從此,廣東抗日游擊戰爭像燎原之火越燒越旺,東江縱隊迅速發展到1.2萬多人,建立了相當6個縣一級的抗日民主政權,活動范圍擴大到廣州郊區、粵贛湘和粵桂邊界及韓江等39個縣市。
毛澤東主席在尹林平向中央匯報土洋會議的決議報告上批示,稱贊他“此人似很有辦法”。
推薦閱讀:
![]() |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