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業禮
第五,陳雲是一位有著寬廣視野、善於謀劃戰略問題的政治家。陳雲歷來強調領導者要目光遠大,要十分注意考慮關系黨和國家發展全局及長遠利益的戰略性問題。他經常說,做工作要有戰略眼光,“要拿出一定時間‘踱方步’,考慮戰略性的問題”。(《陳雲文選》第3 卷,第377 頁。)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就針對一些同志忙於具體工作而不大考慮全局和重大問題的現象,提出:“過去舊商人中,有一種頭戴瓜皮帽、手拿水煙袋的,他們專門考慮‘戰略性問題’”,我們“也應該有踱方步專門考慮‘戰略性問題’的人”。(《陳雲文選》第2 卷,第334—335 頁。)陳雲自己就是這樣的戰略家。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擔負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但他從不會陷到具體的日常事務中而出不來,總是花更多的時間開展調查研究和思考重大戰略問題。在工作中他總是未雨綢繆,遇到重大困難和問題時能夠及時拿出正確的解決辦法。改革開放后,他又多次使用“瓜皮帽、水煙袋”、“踱方步”的形象說法,特別強調指出,“上層機構要有人專心考慮大問題”,“我們要有這樣的戰略家”(《陳雲文選》第3 卷,第310 頁。),這樣才能應對日益復雜、瞬息萬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和新的更加艱巨的任務。陳雲認為,對於領導者特別是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主要領導者來說,做好日常工作很重要,專心思考和研究戰略性問題也很重要,而且更重要。越是責任大、任務重,越要從大的方面看問題,保持頭腦清醒。他說過:一年隻有365 天,如果領導者對所有來訪者都會見,所有會議都參加,恐怕誰也受不了,也辦不成大事。上層領導機構和領導班子成員,總要有些人,能夠脫開日常事務,靜下心來專門考慮大事。凡事預則立。隻有這樣,才能做到見事及時,從容應對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和風險,立於不敗之地。
陳雲曾經戲說自己是管吃穿問題的。但他的思想決沒有停留在日常的吃穿事務上。他有著戰略家的素養和情結,總是看得更全面、長遠、深刻,見人所不見,發人所未發。“文革”中,他早已靠邊站,但他的思想並沒有停下來,而是放眼全國,放眼世界,考慮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考慮資本主義的發展現狀,考慮如何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大問題。1973 年,陳雲恢復工作后,協助周恩來抓對外貿易。讓所有人始料不及的是,他一工作就提出了要研究資本主義的問題,他說:“列寧講過:到共產主義時代,會用金子修一些公共廁所。我看,現在離那個時代還很遠。不研究資本主義,我們就要吃虧。不研究資本主義,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場中佔有我們應佔的地位。”他說:“要研究包括像尼克鬆國情咨文那樣的東西。過去沒有參考資料,隻有參考消息,但過去這方面的材料我是都要看的,重要地方還劃圈圈。像康納利、舒爾茨、德斯坦的講話材料都要看,都要研究。”(《陳雲文選》第3 卷,第218 頁。)這一時期,國際金融領域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實行已達28 年的以美元為中心的舊國際貨幣體系開始解體。陳雲敏銳地抓住這一問題,對美、日、英、西德、法各國1969 年至1973 年的貨幣發行量、外匯儲備、黃金儲備、世界黃金年產量、主要產金國黃金年產量,1969 到1973 年美、日、英、西德、法各國的鋼鐵機械和其他基本建設投資數量,美國1973 年對外貿易赤字等情況,一個一個進行具體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們的因應之策。像這樣的例子,在陳雲的政治生涯中還可以找到很多。
“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這是中國古代對杰出政治家的要求和贊譽。陳雲正是這樣的政治家。他平時能夠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真正有事了能夠勇敢地面對,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了困難,有了重大問題,人們就想起了陳雲。毛澤東說,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指的就是陳雲。而陳雲也總是不負眾望,不計個人得失,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不是每一個政治家都具備這樣的素養和風格,而具備這樣素養和風格的政治家必定是一流的政治家,是真正讓人佩服的政治家。
歷史是粗線條的,年代越久遠,線條越粗,到后來人們記得的可能就隻剩下一些重要的節點了。有些歷史人物看似重要,一時顯貴,但在歷史的重要節點上卻看不到他的身影。有些歷史人物卻總是站在歷史的拐彎處,向人們伸手示意,似乎在告訴人們,歷史是怎樣駐足,又是怎樣在這裡拐彎的。這樣的歷史人物總能被永久載入史冊,長久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陳雲就是這樣一位善於謀劃戰略問題,總是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的政治家。人們對他的記憶也格外深刻,格外長久。
第六,陳雲是一位有著寬闊胸襟,講黨性、顧大局,不居功、不自傲,善於忍耐和等待的政治家。鄧小平在考慮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時,曾經說過:“我們組成的這個新的領導機構,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這是對我們第三代領導人最根本的要求。”並強調:“最重要的問題是要胸襟開闊。”(《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299、300頁。)這不僅僅是對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要求,也是對所有無產階級政治家的要求。陳雲可以說是胸襟寬闊的典范。
古人說:“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看一個人有沒有胸襟,胸襟是不是寬闊,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處於順境和逆境的時候,特別是逆境的時候。
在順境中,在做出成績時,陳雲不居功、不自傲。陳雲是我們黨資深的革命家和黨的高級干部,新中國成立前就擔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又成為中央五大書記之一,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但他做人非常低調,從不願意宣傳自己。他說過:對個人的功勞要有正確的看法,第一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個人。這樣的次序是不能顛倒的。個人的作用是有限的,自己不要估計得太大了。任何人離開了人民,離開了黨,一件事也做不出來,應該這樣估計。我們是黨員,在黨的領導下,適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點事,如此而已,一點不能驕傲。(參見《陳雲文選》第 1卷,第 295—296頁。)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堅持自己的工資應該比其他主要領導人低一級。他一直不主張宣傳自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李先念提出他的名字排在陳雲之后,但陳雲堅持自己排在后面。
在逆境中,特別是受到不公正對待時,陳雲從不消沉。他說過:“政治可以使我們放開眼界,放大胸襟,可以使我們去掉一些小氣,少一些傷感。……我們是干人類解放的大事業的人,就算二十歲加入共產黨,活到六十歲不過四十年,還要為一點小事情煩惱,不是太劃不來了嗎?”(《陳雲文選》第 1卷,第 277—278頁。)他總是忍辱負重,顧全大局,讓他管事的時候,頭腦不發熱﹔不讓他管事的時候,思想不消沉,絕無怨尤消極情緒,始終滿懷革命的樂觀主義。他對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從不議論,不為個人的得失而有絲毫煩惱。盡管有時真理在他一個人手裡,但也不得理不饒人,而總是從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交換、比較、反復,看到別人的長處,別人的好處,別人的道理。這樣也使自己更加接近真理。當實踐証明他是對的時,不去爭論誰的過錯,而是盡量想辦法減少損失,糾正失誤。
毛澤東曾說過:“忍耐最難,但作一個政治家,必須練習忍耐”。(《毛澤東文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 127頁。)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是善於忍耐和等待的政治家。陳雲在這方面也是典范。從 20世紀50年代后期就受到錯誤批評,此后長達20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總是顧全大局,維護黨的團結,在忍耐中等待大部分人的覺悟,等待歷史的轉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倡領導干部“低調為人”,強調“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把成績和貢獻當作向組織討價還價的資本”,強調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陳雲在這方面為后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第七,陳雲是一位“算賬派”政治家。陳雲精於計算,算大賬高瞻遠矚,算小賬明察秋毫。他非常重視數量的含義和數字的變化,善於運用數字,觀察事物,表達觀點。他的講話和著作區別於其他老一輩革命家、政治家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運用了大量的數據。他是我們黨公認的不可多得的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這與他重視數字,精於計算的風格是分不開的。 用數字,觀察事物,表達觀點。他的講話和著作區別於其他老一輩革命家、政治家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運用了大量的數據。他是我們黨公認的不可多得的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這與他重視數字,精於計算的風格是分不開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他領導下,僅用幾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國民黨政府長期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全國物價,被稱為歷史上的奇跡。當時,他對貨幣、稅收、物資的流通數量進行了大量精心的計算,仔細地研究了全國和重點地區、大城市的市場供求關系,提出了每周每月調進調出糧食、棉花、棉布、煤炭等重要物資的調控數字,進行了大規模的調動,做到產供銷基本平衡,使市場物價很快穩定下來。沒有陳雲精確的數據分析,做到這一點是不可想象的。
1962年經濟困難時期,物價波動,難以控制。當時貨幣流通量已達到130億元,陳雲經過研究,認為社會必要貨幣流通量隻需要70億元。多出的60億元怎麼辦?他提出了搞幾種高價商品以回籠貨幣的辦法。結果,隻此一舉,就回收60億元,市場物價很快就穩定了。此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人們津津樂道。
1973年7月14日,陳雲指出:“目前我國外匯較多,存銀行要吃虧,除購買我們生產所需要的物資外,可買些黃金。但買黃金要算算賬,外匯存銀行能有多少利息,存黃金要付出多少儲存費,看看合不合算。請銀行、財政部和外貿部一起開會研究。”當國際黃金價格上升到80美元1盎司時,陳雲就提出買黃金。銀行部門研究后認為,以外匯購買黃金利息損失較大,不合算。陳雲經過計算后十分睿智地指出:“買黃金是為了保值,不是投機。買了以后,可不可以再賣出去?在需要付款的時候可以賣出去,這不是倒賣,而是為了支付。”(《陳雲傳》(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4頁。)國務院最后採納了陳雲的建議,在國際市場購買了大量黃金,增加了國家的黃金儲備。1972年,我國的黃金儲備是900萬盎司,1973年增加到1280萬盎司,購入黃金380萬盎司,黃金儲備增長42.4%。而到1980年,黃金價格就達到了每盎司852美元。新增的黃金儲備不僅使我國的外匯儲備在國際經濟波動中得以保值,還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大規模引進技術設備的重要財源。
陳雲經常說:“做經濟工作要有戰略眼光,要算大賬。同時,也要算小賬。”(《陳雲文選》第3卷,第158頁。) “錢是老百姓的,我們不能拿老百姓的錢開玩笑。”(《陳雲文選》第2卷,第132頁。)有人說他是算賬派,他說,“我是算賬派,腦子裡有數目字”。(《陳雲傳》(下),第1792頁。)算賬派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政治家不能不算賬。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要成為善於治國理政的政治家,更需要學習陳雲的這一政治風格,重視數據,重視定量分析。
第八,陳雲是一位穩當的政治家。毛澤東曾評價陳雲這個人“比較穩當”,“穩當”這個詞在陳雲的文稿中也經常出現,很能反映他的風格。關於“穩當”他有很多名言,如:
“穩當一些,要多想一想,多請示一下。這樣慢了一些,有點損失,但這比冒冒失失犯了錯誤,哪一樣好?寧可穩當一些,不要冒冒失失。”(《陳雲文集》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654頁。)
“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發生錯誤和穩穩當當而慢一點相比較,我們寧可採取后者。尤其是處理全國經濟問題,更須注意這點。”(《陳雲文選》第2卷,第152頁。)
“我們的工作部署,要反復考慮,看得很准,典型試驗,逐步推廣,穩扎穩打。慎重一點,看得准一點,解決得好一點,比輕舉妄動、早動亂動好得多。困難時期只是著急,或者病急亂投醫,不但無益,而且有害。”(《陳雲文選》第3卷,第206頁。)
“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復雜,不能要求過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 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時步子要小,緩緩而行。”(《陳雲文選》第3卷,第279頁。)
陳雲歷來強調辦事情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既要積極,又要穩妥。部署工作,他總要反復考慮,看准情況,經過典型試驗,逐步推廣,穩扎穩打。同時他也一再強調,工作中凡是看准了的,確實有效的辦法,就要集中統一,全力以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工作中特別是經濟建設中發生的失誤,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急躁冒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有些同志對改革和發展充滿熱情,但對其復雜性和艱巨性認識並不充分,也出現過急躁情緒。在當今中國,急躁也是許多問題的病根。
習近平同志至今記得他當縣委書記時一位同事給他的臨別贈言“關鍵時刻要戒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治大國若烹小鮮。大國政貴有恆,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騰。今天喊這個口號,明天換那個口號,這不行。這不叫新思路,而叫不穩當。他還說:“摸著石頭過河,符合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過程,符合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証法。不能說改革開放初期要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再摸著石頭過河就不能提了。我們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失誤,一旦出現就無可挽回、無法彌補。同時,又不能因此就什麼都不動、什麼也不改,那樣就是僵化、封閉、保守。要採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取得了經驗,形成了共識,看得很准了,感覺到推開很穩當了,再推開,積小勝為大勝。”(《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年版,第35 頁。)穩當,也是政治家必須學習的一種風格,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必備的素養。
陳雲的政治風格包含了他的政治智慧、政治素養、政治實踐和政治經驗,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以上這些梳理和概括不一定全面和准確,但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思考。今年是陳雲同志誕辰110周年,陳雲離開我們也已經20年了。當今時代,新知識新事物層出不窮,有許多難題需要我們去破解,有許多挑戰需要我們去戰勝,有許多風險需要我們去應對。每位負責任有擔當的政治家,都應注重從前人留下的思想寶庫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珍貴滋養,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和思想實際,想大事,謀全局,如飢似渴地學習,毫不懈怠地實踐,與時俱進地提高,更好地擔當起應該擔當的責任。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編審〕
來源:《黨的文獻》2015年增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