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明 張 良
4、有誰這樣忍辱負重
為了民族大義,含淚戴上青天白日帽徽﹔面對皖南事變,忍巨痛而罷內戰,飲血淚而同對外……那是怎樣一種“腹背受敵”、怎樣一種“大義在肩”
為了救民族於危亡,為了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中國共產黨把“抗日反蔣”改為“逼蔣抗日”,再改為“聯蔣抗日”。那天,西安三原縣石橋鎮,紅軍在大雨滂沱中舉行改編國民革命軍動員大會。129師師長劉伯承拿出一頂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說:“這頂軍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
換這頂帽子?命令雖已下達,可除了雨聲,全場靜悄悄,官兵一動不動。劉伯承見狀,提高了嗓門:“我命令,換帽子!”自己率先戴上。全師換下紅軍帽。全師嗚咽如雷。
會后,排長秦忠戴著青天白日帽徽回到借宿的房東院子,像往常一樣幫忙挑水砍柴。可房東大叔一把把他推開:“不用你,你們這些沒有骨氣的人,投降國民黨!”聞聽此話,秦忠,還有身后一個排的戰士,傻傻地站在院子裡,難壓心中的委屈,七尺男兒泣不成聲……
1937年8、9月間,很多曾眼見親人與戰友慘遭國民黨殺戮的紅軍戰士,就在這樣的復雜情緒中,換上了國民黨的帽徽。
為民族大義而犧牲,不惜忍辱負重,這就是共產黨人的胸懷!
但是在“西安事變”中被放走的蔣介石嘴上說著“國共合作”,表面“抗敵”,心裡卻是重在“除奸”。
1941年1月6日,皖南新四軍近萬人在涇縣遭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突襲。這是按蔣介石密令,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后遇難,近萬官兵大部壯烈犧牲。周恩來憤然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為了避免抗日統一戰線破裂,共產黨人以大局為重,掩埋起戰友的尸骨,忍巨痛而罷內戰,飲血淚而同對外。武警山西總隊政委劉振所感慨道:沒有共產黨人的巨大犧牲,就無法改變當時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是共產黨靠勇於犧牲,才成為狂風中的旗幟、激流中的砥柱。
5、有誰這樣詮釋“愛到極致是犧牲”
當她們把剛出生的孩子寄養給鄉親,當他年邁的母親在日寇手中絕食自盡,當分娩不久的她挽著一群姐妹殉難烏斯渾河……那是怎樣一種“痛徹心扉”、怎樣一種“家國大愛”
那是一個早晨,或是一個黃昏,陽光安靜,生命賡續。一位母親深深吻罷襁褓中的孩子,把襁褓塞到了老鄉懷裡,轉身跟上前進的隊伍,任淚水奔涌……
孩子睡得寧靜,母親撕心裂肺。這一別,也許就是死別﹔這一送,往往就是永訣。從這一天起,行軍的路上,戰斗的間隙,犧牲前的一刻,母親難忘孩子的小臉,夢裡魂裡、九泉之下也仿佛聽到孩子的哭聲……這一幕,在共產黨的隊伍裡一再上演。烽火歲月,家國之間,共產黨人隻好硬下這“鐵石心腸”。犧牲深處是大愛,在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有一面“左權奶娘名錄”的紀念牆。上面有多少位哺育革命后代的慈愛奶娘,便有多少位“狠心”棄嬰拋子的母親。
1941年的深秋,女共產黨員陳若克在日寇“掃蕩”中不幸被俘。刑前,陳若克對出生不足20天的孩子說:“孩子你來到這世上,沒有吃媽媽一口奶,現在就要和媽媽一起離開這個世界了,你就吸一口媽媽的血吧……”說著,將手上的鮮血滴進孩子的嘴裡。凶殘的敵人在她和孩子身上連捅27刀,母子均壯烈犧牲……
烏斯渾河,滿語意為“洶涌暴烈”。這條洶涌暴烈了千百年的河,在抗戰烽火中接納了8位共產黨女戰士的壯麗靈魂。
八女投江,其中年齡最大的冷雲,丈夫剛剛犧牲,2個月大的女兒剛剛寄養在老鄉家。這位23歲的女共產黨員,挽著年僅13歲的戰友王惠民,和姐妹們一起走向死亡。那時是秋天,秋雨綿綿,江水暴漲,日寇的炮彈覆蓋了江面,8朵殷紅的浪花在濁浪中盛開,凋零,遠去……身后的日寇驚呆了。他們永遠抓不到這些慷慨赴死的女戰士。
“狠心”的,不只是母親,還有兒子。1941年8月,日寇抓走了八路軍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的母親。日寇以母親生死相要挾:“你若是孝子,就該為你風燭殘年的母親著想……”母親卻說:“我是中國人,我兒子當八路軍是我讓他去的。勸降?那是妄想!”此時此刻,馬母心中有天下,馬本齋心中有天下母親!馬母絕食7天,以身殉國,馬本齋悲憤寫道:“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斗爭!”
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誰不愛自己的母親!但在國難當頭、山河破碎面前,犧牲是愛到極致。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
![]() | ![]() |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