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延安作風,昭示著中國的未來和希望

——探尋中國共產黨人優良作風怎樣影響了民族的前途命運

2015年07月10日14:07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延安作風,昭示著中國的未來和希望

槍炮聲漸漸隱去,剛剛解放的大上海,晨光熹微。

推開窗戶,老百姓驚訝地發現:昨夜進城的解放軍官兵露宿大街小巷,並沒有打擾夢鄉中的市民。此情此景,令他們在沉思中斷定:國民黨再也回不來了!

這一幕,發生在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3年多以后。八年全面抗戰,共產黨以劣勢裝備越打越大,越打越強。隨后幾年,同樣以劣勢裝備打敗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這一切,絕不是歷史的偶然。

回望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共產黨靠“延安作風”帶領億萬同胞浴血奮戰,戰勝日本法西斯,成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中流砥柱的歷程,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重要的歷史啟示:一個政黨、一支軍隊的作風,將直接影響這個政黨和民族的前途命運。

展望強國強軍偉業,我們不禁由衷感慨,年初習主席重回延安時,為什麼語重心長地叮囑全黨全軍:要不斷接受“延安作風”的精神洗禮……

1、抗戰初期,陝北窯洞裡的共產黨並沒有吸引世界的關注

1935年的一個冬夜,瓦窯堡一間窯洞裡。

油燈下,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到達陝北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在開會,討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問題。此時,歷盡千辛萬苦的中央紅軍,人數不到3萬人。

這是一支被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隊伍,是一支衣衫襤褸甚至飢寒交迫的隊伍。

抗戰初期,敵我兩大陣營,雖然都越來越認識到,中國戰場對抗擊法西斯的重要。可是,這支住在陝北窯洞裡的政治力量,並沒有吸引世界的關注。

國內的大批捐贈,像潮水一般涌向重慶的國民黨政府。重慶成了全國的戰時政治、經濟中心,吸納了全國的財力。而共產黨偏居延安一隅,穿衣吃飯都成問題。

國外的大批援助,都傾斜給了國民黨。八年全面抗戰,海外僑胞共計捐款13.2億多元,僑匯高達96億元。這些海外捐贈,絕大部分都給了國民黨。

國際反法西斯聯盟,也普遍看好國民黨政府。僅1940年,美國對國民黨提供超過8億美元和大量武器援助,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沒有得到美援的一槍一炮。

抗戰期間,甚至連蘇聯也將大量槍炮援助給了國民黨政府。

狂妄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日本,同樣也沒有將共產黨這支隊伍放在眼裡。

然而,住在大城市裡的國民黨,和住在窯洞裡的共產黨,卻在艱苦卓絕的八年全面抗戰中,地位與作用產生了鮮明對比。

“七七事變”后,國民黨將全國陸軍整編成178個師,數量相當於侵華日軍的3倍。然而,國民黨正面戰場22次會戰,除台兒庄大捷等外,多以失利撤退告終。

我們不能忽視正面戰場的一次次血戰,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戴安瀾等國民黨將領,帶領官兵展現了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愛國情懷。然而,從整體上看國民黨軍隊,有的打,有的撤,有的降,兵敗如山倒。一年之內,2億人口的國土曾相繼淪陷。

與此同時,“小米加步槍”的共產黨軍隊,接連取得平型關大捷、雁門關大捷、奇襲陽明堡等重大勝利。在1940年8月發動的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斃傷日軍2萬余人、偽軍5000余人,拔除據點2900多個。日軍遭到重創后驚呼:“對華作戰已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

事實証明:在反法西斯的東方戰場,在中國人民心中,中國共產黨的名字,一天天響亮起來。

2、是什麼改變了世界的目光,是什麼決定了人民的選擇

國防大學教授喬良的一篇帖文《鬼子投降前一個月,國共兩黨各自在干嘛》,文中有這樣一組數據:

1945年7月15日至8月15日,沉浸在“燈紅酒綠”中的重慶政府,仍然一片敗績:福建雲霄縣城淪陷、浙江金華縣城淪陷、江西萬安縣城淪陷……在日寇鋒芒已去、敗局已定的最后一個月,國民黨正面戰場連丟18城!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在敵后戰場捷報頻傳:新四軍收復揚中縣城、八路軍山東軍區收復郯城、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收復山東武城縣城……一月之內,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連奪16城。

“緣何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喬良分析認為,“腐敗的作風鏽蝕戰斗力,是其重要原因。”

獲悉不少援華軍用物資被一些腐敗的國民黨政府官員走私倒賣,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怒不可遏,在給羅斯福總統的報告中,措辭嚴厲地譴責這種貪污行為。貪污腐化的軍隊何談戰斗力?焉有不敗之理?

國防大學教授徐焰說:“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具有鮮明兩重性:既堅持了八年抗戰,又腐敗無能,一再喪師失地!”

相反,共產黨的“延安作風”連國民黨人士都為之贊嘆。國民黨愛國將領續范亭前往延安考察,見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穿粗布衣、吃百姓飯,感慨賦詩:“時人未識將軍面,朴素渾如田舍翁。”

艱苦朴素、廉潔奉公的“延安作風”不僅讓人民看到了希望,也讓世界看待共產黨的目光悄然改變。

美國記者派西福拉斯在《1945年的延安》中寫道:“如果預言說:在本年年底以前,延安會成為中國軍事和政治力量的中心,也不算太輕率。”

作風連著人心。人心向背,影響著戰爭勝負,決定著政權興亡。歷史的鏡鑒,就是對現實和未來的啟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