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趙登禹之女講述父親抗日故事: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2】

武元晉 周景紅  姜建升

2015年07月20日09:26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趙登禹之女講述父親抗日故事: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趙登禹浮雕像。趙學芬提供

“軍人戰死沙場,原是本分,沒有什麼可悲傷”——

捐軀赴國難

“您是一位英勇的將軍,是一位抗日的英雄,我非常敬佩您,敬佩您那永遠不滅的抗日精神……”在宛平城東面不遠處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這是抗日名將趙登禹最后長眠的地方。墓園中的鬆柏上懸挂著一些小卡片,一位六年級的小學生祭掃時在卡片上寫下上面那段清明寄語。

看到這樣的話語,趙學芬說:“父親九泉之下也會感到欣慰,他的血終究沒有白流。”

時光轉回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后,日軍增兵達10萬余人,對平津實行軍事包圍。7月26日,日寇發出最后通牒,限29軍部隊於28日中午前從北平附近撤退完畢。當日,時任132師師長的趙登禹奉命趕到南苑,與佟麟閣副軍長共同負責北平防務。

7月28日凌晨,日軍集中20多架飛機、數十輛裝甲車、1個師團2萬余兵力向南苑進攻。

敵機的輪番轟炸使南苑各部隊之間的通訊聯絡中斷。當日寇攻到陣前200米處時,趙登禹親率手槍旅、軍訓團,揮動大刀向敵人沖殺過去。日軍看到大刀閃亮紛紛后退。然而日軍隨后再次以猛烈的炮火強攻,南苑地區一片火海硝煙,激戰6小時,中國軍隊終因傷亡過大漸漸不支。

就在此時傳來大紅門一帶出現日軍的消息,趙登禹奉命率部后撤至大紅門一帶防御,伺機反擊。當他乘汽車行至大紅門御河橋外時,突遭埋伏在公路兩側庄稼地裡的日軍伏擊,身中數彈倒在地上,血流不止的他仍忍痛指揮戰斗。不久,他的雙腿被炮彈炸斷,昏迷過去。當他醒來時,看見身邊滿含淚水的傳令兵要背他走,他制止道:“軍人戰死沙場,原是本分,沒有什麼可悲傷。北平城中還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忠孝不能兩全,她的兒子為國捐軀,也算對得起祖宗了。”說完,便停止了呼吸,時年39歲。

他的遺言字裡行間透著“愛國”兩字,成為兒女們最為寶貴的遺產——

正氣存天地

度過了顛沛流離的童年,在北京安定下來的趙學芬開始尋找父親散落的資料,及至后來她一直從事愛國主義教育。就在這尋找與傳播的過程中,趙學芬開始從精神層面接近真實的父親——這個1.90米的魁梧軍人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父親是個真性情的人,有一身功夫。”趙學芬說,因家中貧窮,趙登禹隻讀過兩年私塾,后拜師習武刻苦練功。1914年,年僅16歲即投身馮玉祥部,一次與馮玉祥摔跤角力,趙登禹問:“是真摔還是假摔?”馮玉祥爽朗一笑,“當然是真摔。”他一連把馮玉祥摔倒三次,馮玉祥不僅沒有責怪他,還把他收為隨身衛兵。

1918年,趙登禹隨軍駐防湖南常德,境內山中有猛虎為患。一次執行任務需翻山,趙登禹隻身上山遇到老虎,赤手空拳把老虎打得奄奄一息。馮玉祥知悉后拍下照片並保留下來,直至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抗日殉國,才取出照片寫下“民國7年的打虎將軍”,署名馮玉祥,公之於世。

每睹父親所留的“孝思維則”遺墨,趙學芬都感慨萬端:“爺爺早故,父親便把所有的好都給了奶奶。軍務雖繁,父親仍不忘日日噓寒問暖。”但他一生中隻有一件事沒聽奶奶的話,堂弟趙登舜在他手下當連長,有一次出外招新兵超過了規定的期限,按規定逾期是要受懲罰的。奶奶希望對其從輕發落,但他仍下令重打40軍棍,這一頓棍子讓趙登舜一個多月下不了床。事后,趙登禹便帶著棍子跪在奶奶面前請罪。

“因為日寇侵略,我們原本幸福的家支離破碎了。可父親的精神卻激勵我們,從小就要奮進。”趙學芬說,父親沒有留下金銀財寶,他的遺言字裡行間透著“愛國”兩字,成為兒女們最為寶貴的遺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