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來自人民,一切為了人民,隻有這支軍隊才能做到——
戰勝強敵靠扎根於人民之中
在晉南洪洞,與八路軍總部同駐一座縣城的國民黨第二十二集團軍官兵,始終對共產黨的隊伍抱有極大的好奇心。他們發現,街上的小販賣給八路軍的白菜豆腐一律半價,而賣給他們從不願意打折﹔他們還發現,八路軍最高長官的月餉還不如國民黨軍隊士兵的,而且公開透明:士兵一元,連排長二元,團長四元,從師長到總司令一律五元。
這些疑惑,或許可以從閻錫山給所屬部隊簽發的一封電報中找到答案。電報的原文是這樣的——
將本部參謀張象山與新澤(絳)鄉北董村村民談話電示如下:
問:你很年輕,為何不當兵?
答:我打算當八路軍。
問:你為何要當八路軍?
答:八路軍好。
問:八路軍什麼地方好?
答:從前八路軍駐在我們村中,給我們磨面、掃院、喂牲口、抱小孩,好像一家人一樣。
讀了以上這種談話,就知道老百姓對八路軍的印象很好,好的原因就是能與人民的同情。仰各級長官要切實注意,要做到官兵打成一片、軍民打成一片。
這封電報產生了多大效果不得而知。閻錫山的確認識到了問題的根本,但他和他的軍隊卻沒有辦法學到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本色。
魚水一樣的軍民關系,是我們這支軍隊的立身之本、制勝之道。個中道理,國民黨也懂得,可為啥老百姓選擇站到共產黨人這一邊?這是因為,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是工農的子弟,是人民的武裝。一切為了人民,是這支軍隊的本色,更是流淌在這支軍隊血脈裡的獨特基因。
古往今來,從來沒有哪一支軍隊,為了人民利益如此地赴湯蹈火——
1942年11月,八路軍300多名官兵為掩護山東軍區機關和部分群眾突圍,在沂水縣笛崮山與8000余日軍展開浴血奮戰,擊退敵軍10余次進攻,斃傷日軍600余人。最后,300余名官兵大部分壯烈犧牲,剩余14名彈盡糧絕的勇士寧死不當俘虜,在營長嚴雨霖的帶領下砸毀武器,集體跳下山崖。
還是那年11月23日晚,膠東各縣7000多名群眾被日軍包圍在馬石山地區。膠東軍區十三團七連六班在班長王殿元的率領下,三次沖入日軍包圍圈,救出1000多名群眾。就在第四次進入包圍圈時,遭遇日軍攻擊,六班寡不敵眾,10人全部犧牲,史稱“馬石山十勇士”。
八年抗戰,八路軍、新四軍和各地抗日游擊隊付出了傷亡61萬余人的重大代價。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庄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和個人,猶如大海浪花,數不勝數。
放眼世界,從來沒有哪一支軍隊,受到人民群眾這般地擁護與愛戴——
走進山東濱州的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烈士英名錄上“劉氏嬰兒”四個字,讓人看懂了八路軍在群眾心中的分量有多重!這也許是世界上年齡最小的烈士,連名字還都沒有。1943年,惠民縣堡壘戶劉玉梅大娘的兒媳剛剛生下一個兒子。為便於掩護,一對八路軍夫婦把剛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給劉大娘一家撫養,劉家對外稱兒媳婦生了雙胞胎。由於漢奸告密,孩子出生的第三天,日本鬼子便殺氣騰騰地趕來,逼劉大娘交出孩子。一邊是八路軍的孩子,一邊是自家的獨苗,劉大娘毅然抱出了自己的孫子,這個小生命就這樣被日軍殘忍地殺害……
熱愛軍隊情願付出自己的一切,這就是我們的人民﹔有這樣的人民做靠山,就沒有打不敗的敵人。當年蘇聯的《莫斯科新聞》刊文稱,日本的佔領只是名義上的。在敵后戰場,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創建擴展抗日根據地,把侵略者的后方變成了前線,令敵人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為其侵略付出代價。
那個年代,八路軍、新四軍雖然肩扛落后武器,卻掌握著這樣一個先進理論:離開人民,軍隊便是無根之木﹔一切為了人民,才能成為扎根在人民中的參天大樹。
一切來自人民,一切為了人民。靠這個堅定不移的信念,人民軍隊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勝利走向勝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