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晉:重溫“愚公移山”的哲學意蘊【2】

——中國共產黨人為何依然要發揚“愚公移山”精神

2015年07月27日08:2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重溫“愚公移山”的哲學意蘊

毛澤東為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注入了以奮斗為主題詞的精神新元素

召開七大時,抗戰勝利在即,中國共產黨已經有了一百多萬正式軍隊,上億人口的根據地,全黨的思想空前統一,領導層人事格局也已大定,困難的日子已經過去。毛澤東這時反復講愚公移山,顯然是著眼於為黨的歷史任務永遠奮斗的精神准備和作風建設。他在講話中提出“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組愚公精神的核心內容,也為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注入了以奮斗為主題詞的精神新元素。

一是珍惜奮斗歷史。對一個人或一個政黨來說,珍惜奮斗歷史,往往是保持奮斗精神的開始。毛澤東4月21日在七大預備會議上,充滿感情地對大家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嘗盡了艱難困苦”,“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產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干這樣的大事”。我們好不容易取得今天這樣的局面,必須對歷史負責,而且“歷史的教訓就是要我們謙虛謹慎”,“所以,我們要無窮盡無止境地努力”。總之,越是勝利在望,越不能鬆懈,更不能半途而廢。

二是咬定奮斗目標。不斷前行的人或政黨,總是目標感很強。真正的奮斗者,干到底的人,也善於為自己設定新的目標。召開七大時,共產黨的“愚公們”要挖的山,已經不單是日本帝國主義了。在毛澤東心目中,要搬移的山,始終是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而變化的。他在《愚公移山》中明確講要挖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以后又加上官僚資本主義這座大山。新中國成立后,他多次講愚公移山,也是著眼於其奮斗目標。比如,1957年10月,他讀到山東厲家寨治理窮山惡水,建設新山區的材料,明確提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1958年12月,他寫詩說:“愚公盡掃饕蚊日,公祭無忘告馬翁。”1964年1月,他和斯特朗等人談話時又說:“中國古時候有個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們大家現在都是挖山的人,挖的是帝國主義、修正主義這幾座山,用幾代人的時間,總會把它們挖掉的。”1964年3月,他聽取陝西、河南、安徽三省負責人匯報工作時提出,搞綠化不是一兩年的事,“先做十年、十五年規劃,‘愚公移山’,這一代人死了,下一代人再搞”。總之,大到反對帝國主義和改變貧窮落后的中國面貌,小到植樹造林,但凡明確了目標,都猶如毛澤東心目中要去挖的山。

三是正視奮斗困難。愚公移山做的是件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其無休止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愚公之所以不愚,在於他不是盲目樂觀,深知挖山之艱難,且非一代之功。毛澤東當時提倡愚公精神,一個重要原因是要領導干部對一切可能的困難和曲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備。延安召開七大的同一時刻,國民黨在重慶召開六大。兩個大會,構想著完全不同的目標任務,代表著不同的中國前途和命運,意味著抗戰勝利后兩大陣營的斗爭將更加復雜。對這一點,毛澤東在七大上幾次講到。他當時習慣說的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要主動設想一切困難。在5月31日的講話中,他列舉了今后可能出現的十七種困難,比如外國大罵,國內大罵,內戰爆發,延安被國民黨佔領,黨內意見分歧,黨員散掉三分之一等等,意在提醒全黨高級干部要“准備吃虧”,應付非常不利局面。最后歸結為:“我多次講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學習愚公的精神。”

四是堅信奮斗勝利。對未來沒有信心,對信念缺少執著,自然談不上奮斗。毛澤東闡發愚公精神,不是抽象地講要堅定信念和信心,而是揭示“愚公們”的信念和信心,來自充分發動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在6月11日《愚公移山》的講話中,他說:愚公“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這個比喻,可以說是對愚公精神最深刻的闡發。

胡喬木關於毛澤東在七大上講話的一個突出記憶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在七大的講話時,有個突出記憶。他說:“毛澤東有多次講話。不記得是哪一次講話了,他拿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作例子,表示寧可失敗,決不投降。太平天國那麼多人最后死在南京。講到這裡時,他非常激動。講這個話是表示一種決心,一方面認為必然會勝利,同時帶有一種誓師的味道。”

胡喬木說的此事,發生在6月17日。那天,七大全體代表和延安各界代表舉行中國革命死難烈士追悼大會,毛澤東在演說中說:“太平天國有幾十萬軍隊、成百萬的農民,打了十三年,最后南京城被清兵攻破的時候,一個也不投降,統統放起火燒死了,太平天國就這樣結束的。他們失敗了,但他們是不屈服的失敗,什麼人要想屈服他們,那是不行的。”毛澤東還講:“我曾和國民黨的聯絡參謀講過:我們有一百支槍,你們有本領繳我們九十九支,我佩服你們,因為你們會打,我們不會打。一百支槍被你們繳去了九十九支,我們還剩下一支,用這一支槍,我們也要打下去。剩下一支槍了,你們說投降吧!我們說那不行,‘投降’這個詞在我們的字典裡是沒有的,在你們的字典裡可能有。”這些話的情感和個性色彩很明顯,胡喬木說毛澤東當時“很激動”,是可以想見的。其所講內容,同愚公移山的寓意如出一轍。在七大代表就要散回各地為新的目標奮斗時,毛澤東和他們專門去公祭死難烈士,何嘗不帶有一種誓師的味道呢?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愚公移山精神

那場“誓師”以后,黨和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走到了今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其前景之光明,挑戰之艱巨,均前所未有。為之奮斗,依然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依然要珍惜奮斗歷史,咬定奮斗目標,正視奮斗困難,堅信奮斗勝利。習近平總書記在幾次講話中提倡要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他在講話中談到的踏石留印、水滴石穿、久久為功、功成不必在我、戰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鬆、善作善成等等,實際上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呼吁發揚光大愚公移山精神。可以說,愚公移山精神是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作者為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