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偉大勝利的歷史見証——重訪抗戰勝利受降地【2】

2015年08月14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日落芷江”再回首

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降芷江。

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萬侵華日軍的今井武夫一行,飛抵芷江,在投降備忘錄上簽字,向中國投降。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身處“勝利之城”的芷江人說,這座湘西邊陲的小縣城“火”起來了。走訪受降紀念館,一件件從歷史風雨中走來的文物,一張張真實記錄歷史場景的照片,點燃了當年血與火的歲月,重現不可磨滅的民族記憶。

日前,記者趕赴湖南省懷化市芷江縣,近距離重溫這一座小縣城的大故事。

侵華日軍投降代表遞交侵華兵力分布圖

1945年8月21日,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屈辱得到洗刷,正義得到宣揚。

“我可以下來嗎?”艙門打開,今井武夫探出頭問道。1945年8月21日11時15分,日軍降機飛抵芷江機場。奉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之命前來投降的代表今井武夫一行,再也沒有了以往飛揚跋扈的神採。

得到允許之后,今井武夫在一張紙上寫下隨行7人的名單,走了下來。行李被仔細檢查之后,他們被引導坐上了插有白旗的吉普車。

如今,紀念館內仍有一輛插有白旗的吉普車。館內展出的照片上,車隊徐徐向前,繞場一周。降車上,日本人直直地呆坐著,眼瞼下垂,透出幾分無奈和幾分沮喪。車外,中外記者紛紛舉起相機。“這是一次示眾游行!”講解員李素芳說。

受降典禮是在芷江七裡橋飛虎隊的營地舉行。當天下午3時許,新六軍士兵荷槍實彈,把日軍降使一行押送會場。

來到受降會場,眼前是一棟黑魚鱗板、雙層結構的西式平房。會場布置得簡潔而庄重——兩張長桌相向擺著,上方為受降代表席,下方為日軍投降代表席,會場另一端設有觀禮席和記者席。靠門一端為譯員席,另一端為記錄席。

8月21日下午3點25分,今井武夫等人步入會場。牆上一張歷史照片顯示,日本人向中美代表鞠躬。面對鞠躬,中美兩國代表表情嚴肅,沒有還禮。

橋島芳雄代表日方,向中美兩方呈交了一份日軍侵華兵力分布圖,隨后工作人員用中、日、英三國語言高聲宣讀了投降備忘錄。李素芳說,面對中美兩方人員的詢問,今井武夫有問必答,顯得十分誠懇。

美國飛虎隊員拍下多張彩色照片見証受降

圖片300余幅,文物和仿件180余件,雕塑6具,場景和全景6個……紀念館館長吳建宏告訴記者,館內基本陳列以抗戰勝利芷江受降為主線,以弘揚中華民族偉大抗戰精神為靈魂,運用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料和現代展示手段,生動再現了芷江受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在吳建宏看來,芷江不僅僅是中國戰區受降之地,更是中國人民值得驕傲之地,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榮光之地。

今年4月,紀念館首次對外公布日本在芷江投降的多張彩色照片,這些照片由當年美國飛虎隊員約瑟夫·德拍攝:日本投降代表乘坐插有白旗的降車、美國大兵展示日本投降的外文報紙,芷江全城歡慶抗戰勝利……約瑟夫·德當時是麻省理工學院一名學生,因入伍而學業中斷,曾在二戰期間任駐華美軍軍官。他向芷江捐贈了223張反映當年中國抗戰的歷史照片,其中32張展示的是日本在芷江向中國人民投降的歷史鏡頭。

這些年來,吳建宏和同事們,一直致力於向海內外搜集和征尋芷江受降的“活化石”。

紀念館的放映廳,是參觀者的最后一站。在這裡,人們坐下來靜靜地觀看一個長達20分鐘的“芷江受降”原始紀錄片——從日軍投降代表抵達芷江機場,到簽訂投降書,整個過程真實再現。

“紀錄片是2013年5月在美國找到的。”吳建宏說,紀錄片為芷江受降提供了確鑿的直觀的影像資料,為國內唯一保存。

到訪芷江重溫民族自信更是增強引領未來的信念

進入紀念館和受降堂之前,先得穿過受降紀念坊。

受降紀念坊為三門四柱牌坊式建筑,正南北向,青磚砌就,水泥粉刷,嵌沅州石,整個造型如同一個“血”字。這象征著中國人民經過長達八年多的浴血奮戰,用3500多萬同胞鮮血換來的勝利。

“牌坊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歷史見証,被譽為‘中國凱旋門’。”講解員如是說。

“克敵受降威加萬裡,名城攬勝地重千秋。”佇立在坊前,朗誦上面銘刻的對聯,心中豪情升騰。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芷江的游客到訪量增長不少。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僅受降紀念館就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同比增長20%。

在受降紀念館大廳,擺有一個巨大的“V”型標志。記者探訪的那一天,碰到這樣一個場景:走出放映廳,參觀完紀念館的小朋友張若曦,左手舉著一片五星紅旗,右手手指擺出“V”的造型,對著媽媽的鏡頭,大喊:“勝利了!”

張若曦的媽媽告訴記者,兒子正在長沙讀小學四年級,趁周末帶他來芷江,切身感受歷史的點滴,豐富他的記憶。

“芷江受降,永載史冊,流芳百世。”吳建宏說,“日落芷江”承載的不僅僅是無法忘懷的歷史,更是引領中華民族闊步走向未來的信心信念。(記者 侯琳良)

(版式設計:李姿閱)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14日 09 版)

上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