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指導抗戰的不朽篇章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重溫《論持久戰》

2015年08月26日14:24   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指導抗戰的不朽篇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重溫《論持久戰》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重溫毛澤東《論持久戰》,深感這部光輝著作對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偉大勝利所起的巨大指導作用和今天的思想光芒。

《論持久戰》的歷史背景和形成過程

(一) 《論持久戰》的歷史背景

1938年5月,抗日戰爭進入全面抗戰的第十個月。在軍事上,一方面日軍進攻勢頭凶猛,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相繼陷落,淞滬會戰失敗,徐州會戰失敗,武漢危急﹔另一方面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首場勝利,八路軍129師夜襲陽明堡戰果輝煌,國民黨軍隊取得台兒庄大捷。在政治層面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國際社會反法西斯同盟也呈呼之欲出之勢。然而在思想層面上,卻是各種觀點林立,不但國內沒有形成對抗戰的統一認識,國際社會亦在對中國抗戰等待觀望。在國內,主要有“亡國論”和“速勝論”兩大論調。“亡國論”者過低地看輕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決心和抗戰力量,特別是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和正義戰爭的性質優勢,也沒有看到日本地域狹小、后勁乏力,特別是非正義戰爭的性質劣勢,以及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形成趨勢,只是通過局部的、眼前的和靜態的簡單判斷,散布“亡國論”論調。“速勝論”者則忽視了日本發動戰爭的頑固性,忽視了日本是一個很強的戰爭機器,片面幻想通過英美的援助,依靠政府軍隊與日本軍隊的決戰迅速取得勝利。不論是“亡國論”還是“速勝論”,在各黨派、各階層,在國內、國際,都有倡導者、附和者,導致一時間國人思想大亂,行動分散,嚴重影響了戰斗力的集中,嚴重影響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嚴重影響了抗日力量的凝聚和戰斗力的提高。

10個月的抗戰實踐表明,“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站不住腳的。日本叫囂3個月佔領中國的美夢沒有得逞,中國不會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抗戰也不可能速勝。在這種形勢下,迫切需要一種正確理論的支撐,統一全民族的思想,既能從宏觀大局預測抗戰的發展態勢,又能從微觀措施上進行有效抗戰﹔既能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的謬誤之處,又能分析判斷戰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爭取抗戰勝利的途徑辦法,增強全民族的抗戰信心和能力。

(二) 《論持久戰》的形成過程

自1931年日本侵略我國東三省以來,毛澤東就一直密切關注局勢的變化,研究中日兩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力量對比,提出了一系列抗日主張和辦法。早在1935年,毛澤東就發表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最早提出了日本的侵略決不限於東北,必將侵略全中國﹔最早提出了持久戰思想﹔最早提出了抗日必須堅持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7月,毛澤東同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就已經一般地估計了中日戰爭的形勢,並提出了爭取勝利的各種方針”(見《毛澤東選集》1991年版第443頁),奠定了《論持久戰》的基石﹔1936年12月發表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在總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時就已經形成了戰略防御、戰略退卻、戰略進攻和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軍事思想﹔1937年5月以后又陸續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多篇論述抗戰的文章。這些文章和談話共同形成了《論持久戰》的核心思想。

不僅如此,在毛澤東的提議下,延安還成立了抗日戰爭研究會,討論抗戰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同時為了豐富軍事理論知識,還發起組織了《戰爭論》研究小組,重點學習國外最系統的軍事理論著作——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

在這些基礎上,從1938年5月開始,毛澤東決定把“為什麼是持久戰”和“怎樣進行持久戰”的問題進行透徹的分析,以指導全民抗戰。他連續用了8天9夜的時間,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的分析,一層一層的推理,終於形成了5萬多字的《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共分為兩大部分21個問題,其中前9個問題主要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后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后12個問題主要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后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用了近10天的時間,講演了《論持久戰》的基本內容,旁征博引、舉一反三,以他一貫生動而不失嚴謹的文風,邏輯縝密地層層推進、梳理,深入淺出地引經據典,擺事實、講道理……一部指導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偉大著作由此精彩問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