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的17軍炮兵。
村民向記者講述當年日軍的暴行。
1933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出兵侵吞熱河省,並威逼華北。長城抗戰就此全面爆發。
有“京師鎖鑰”之稱的密雲古北口,是萬裡長城上的重要隘口,也是長城抗戰雙方投入兵力最多、戰況最激烈、對戰局影響最大的主要戰場。中國軍隊在這裡打響了北京地區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
古北口戰役歷時75天,中國軍隊以傷亡1.6萬余人的代價,斃傷日軍7000人以上,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民族尊嚴。
到密雲古北口鎮尋訪82年前古北口戰役的遺跡,記者聽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慘烈”。
有何等慘烈?且看帽兒山。
帽兒山位於古北口老城東門外1公裡處。遠遠望去,就是一處六七十米高的山頭,山坡上遍植翠柏,山頂處卻是寸草不生,岩石裸露。
“聽老人們說,這山遠看特別像帽子,所以取名叫‘帽兒山’。后來被日本鬼子轟炸,山頭生生給炸平了。”擔任向導的古北口村村民張桂芬告訴記者,古北口戰役中著名的帽兒山七勇士就犧牲在這裡。
退回到82年前,帽兒山這座孤零零的小山頭,當時卻是一處戰略要地。站在其山頂上,可以觀察周遭各主要戰場、陣地的戰斗情況。1933年3月,中央軍第17軍25師抵達古北口后,即派出145團的一個班7名戰士在山頂上建立軍事哨所,用電話傳遞周圍的戰斗信息,及保衛古北口城右翼的軍事行動。
作為古北口長城抗戰紀念館解說員的張桂芬,這幾年查閱了大量史料,對帽兒山上7名戰士的故事爛熟於心。
“1933年3月11日,日寇攻破我軍第一線陣地將軍樓,乘勝以主力向古北口城和龍王峪包圍、猛攻。古北口東關外的北山,逐步被敵人佔領。12日,我軍大部隊開始往外撤退,日本人窮追猛趕。這時候,帽兒山哨所的7名戰士馬上投入戰斗,掩護大部隊撤離。敵人發現帽兒山上有人,調來幾門重炮不停地向山上轟。我們的戰士就憑一挺機槍、6杆步槍向敵人還擊,一直堅持到大部隊撤離。”
部隊撤離了,按理說,帽兒山上的這幾名戰士也可以撤離。“山后面有一條小路,想走隨時可以走。”張桂芬說,“可當時因為通訊中斷,戰士們沒有得到撤退命令,誰都沒走,全部在山頂堅守。”
慘烈的一幕發生了——
日軍發現山頂上還有人在抵抗,山勢又陡峭難攻,就用飛機投彈輪番轟炸,狂轟濫炸后,派出數百名日寇往山上攻。七勇士倚靠居高臨下的地勢並以山頂上的怪石山洞作為掩護,頑強還擊,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用刺刀、槍管、槍托和沖上來的鬼子肉搏,最后全部壯烈犧牲。
“日軍指揮官原本以為帽兒山上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守軍,但后來搜遍了整座山,發現隻有7具中國軍人的尸體。日軍卻死了160多人,傷了200多人。這名日本指揮官大為‘敬佩’,下令把這7名中國軍人安葬在山的南坡,並立了一塊碑,上面寫著‘支那七勇士之墓’。安葬的時候,日本指揮官帶著部下恭恭敬敬在墳前鞠躬。”說到這兒,張桂芬的眼圈紅了,“鬼子為什麼要給中國人立碑、鞠躬,要我說,是我們中國軍人用鐵血精神戰勝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他們才給立的碑、鞠的躬!”
古北口戰役之慘烈,帽兒山只是其中一例。史料記載,長城抗戰古北口戰役自1933年3月5日中日軍隊接戰始,至5月19日結束,歷時75天,其間經歷了3個階段,分別是古北口保衛戰、南天門阻擊戰和石匣一帶阻擊戰。中國軍隊以劣質武器和血肉之軀,頑強抗擊擁有飛機、重炮、戰車等現代化裝備的日本關東軍,斃傷日軍7000人以上,自身傷亡也達到1.6萬余人。
由於國民黨當時執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以戰求和的政策,包括古北口戰役在內的長城抗戰最終以失敗告終。1933年5月15日,第17軍奉調離開密雲,5月19日,日軍不戰而克密雲縣城。
告別帽兒山七勇士之墓,張桂芬又帶著記者來到古北口南關外,緊挨著公路邊是另一處戰爭遺址——古北口戰役陣亡將士公墓所在地。
“戰爭剛結束,古北口這一帶的山上、溝裡,到處都能看見尸體,都是中國將士的,戰爭后期沒來得及運走,遺棄在山上,任風吹,任鳥啄。老百姓不忍心戰士的遺體就這麼曝露在荒郊野外,就自發地把尸體背到自家菜窖裡。后來,這事兒驚動了古北口關帝廟的住持王樂如,他著急了,說這麼多尸體放在菜窖裡,能是長久之計嗎?他就趕緊找地點,又和古北口商會商議,最后決定,讓百姓把尸體從菜窖裡背出來,集體安葬在這座公墓裡。”
這座公墓始建於1934年,今年上半年剛剛進行過一次修繕。進門的門垛上寫著一副挽聯,上聯是“大好男兒光爭日軍”,下聯是“精忠魂魄氣壯山河”。門頂上有四塊鐵方,上面寫著“鐵血精神”四個大字。
步入墓園,迎面就能看見一個直徑10多米的超大墳塚,坐落在蒼鬆翠柏間。“這就是當年王樂如道長主持修建的烈士公墓,老百姓俗稱‘肉丘墳’。”說起“肉丘墳”,張桂芬又忍不住落淚了,“當時搜集到700多具(一說360具,記者注)尸體,沒有棺木,就在這公路邊挖了一個直徑18米的大坑,一層尸體、一層蘆席地擺下去。這地方石多土少,挖出來的都是石碴。回填時,鄉親們說不能再讓石碴壓在烈士們的身上,就從四面八方背來好土,一捧捧地洒向墓穴,最后才建成這座‘肉丘墳’。”
距離“肉丘墳”不到百米,就是古北口長城抗戰紀念館。館內陳列著上百幅歷史老照片,斑駁、模糊的畫面上,依稀能看到當年中國將士熱血殺敵的英姿。日軍侵佔密雲后,殘害普通百姓的暴行,透過照片也歷歷在目。
自2009年紀念館開館以來,張桂芬以講解員的身份,接待了成千上萬名的參觀者。“講了這麼些年,每次講還是會掉淚。”這位朴實的大姐說,那麼多中國軍人把自己的性命犧牲在了這裡,沒有他們就不會有古北口的現在。自己有責任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段歷史,了解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
推薦閱讀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