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陝西的形成、發展及其偉大成就【2】

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2015年08月28日15:39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陝西的形成、發展及其偉大成就

陝西是中共全面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的制定地和八路軍抗日的出發點

中共關於抗日戰爭的基本主張、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是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根本保証。全國抗戰爆發后的新形勢,要求國共兩黨及時正確地制定出新的路線和方針。中國共產黨積極主張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關於目前形勢的指示》中提出,中共目前的總任務,“是在爭取第一個前途的實現,反對一切喪失任何中國領土的妥協。”7月23日,毛澤東針對當時國內存在的妥協退讓的危險傾向,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共產黨人“願同國民黨人和全國同胞一道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滴血,反對一切游移、動搖、妥協、退讓,實行堅決的抗戰。”為了推動和促進對全國抗戰路線及戰略方針的制定,8月9日,中共中央派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由延安前往南京,參加國民政府召開的國防會議。

高舉民族革命戰爭旗幟的洛川會議 全面抗戰之初,國共兩黨之間在如何進行抗戰的問題上仍存在嚴重分歧。為了動員一切力量實現全面抗戰,並制定具體的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綱領、方針和政策,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市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洛川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國內戰爭到抗日戰爭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正確分析了抗日戰爭開始后的形勢,確定了共產黨和八路軍在新形勢下的戰略任務,制定了中國共產黨各方面工作的基本政策,解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產黨的領導權問題,堅持了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原則,向全黨指明了抗日戰爭的方向和爭取勝利的具體道路。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取消紅軍番號,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難關頭,為促進國共合作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在國共談判期間,中共中央即著手紅軍的改編工作。1937年7月23日,朱德抵達涇陽縣雲陽鎮開始改編部隊。8月6日,紅軍前敵總指揮命令紅軍集中於三原地區,整裝待發。淞滬會戰爆發后,蔣介石因急於調動紅軍開赴抗日前線,於8月18日,同意將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設立總指揮部。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正式宣布將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也發布了關於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改編完成后,八路軍各部分別從駐地出發。出征所到之地,沿途群眾奔走相告,殺豬宰羊,簞食壺漿,慰問子弟兵。韓城各界歡送八路軍籌備委員會在芝川鎮黃河渡口籌集了百余條渡船,調集了數百名船夫,協助數千名八路軍將士順利渡過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從而形成了敵進、友退、我進的抗戰局面。

陝西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並取得偉大成就的指揮中心

決定中國命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中共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市橋兒溝天主堂召開。全會的主要任務是總結抗戰以來的經驗教訓,確定黨在抗戰新階段的基本方針和任務,解決黨內一度出現的右傾錯誤,統一全黨的認識和步調。全會特別強調新階段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極端重要性。“為了完成中華民族的當前緊急任務,為了順利進行抗日持久戰,就必須國共兩黨長期合作。國共兩黨合作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是抗戰建國大業完成與勝利的保証。”同時,又建議國民黨適當解決兩黨合作的組織形式,以密切兩黨關系,保証長期合作。毛澤東在中共七大講話中曾指出,六屆六中全會是解決中國之命運的重要會議。

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倡導和促進下得以建立,但是,僅僅建立是遠遠不夠的,它的維護、鞏固和發展,是攸關全民族能否堅持抗戰到底的大問題。

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國內各種潛伏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其中,對日妥協和內部分裂的危險是最為突出的問題。由於日本的新誘降攻勢和正面戰場壓力的減輕,國民黨對日抗戰逐漸趨向消極,反共摩擦明顯增多,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而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審時度勢地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總方針。在與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竭力維護國共合作抗日的大局。

“三三制”新型抗日民主政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充分的體現 抗戰時期,國內外進步人士把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譽為“西北的紅星”、“中國的希望”。毛澤東把陝甘寧邊區和以它為樣板的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稱為“民主中國的模型”。其中,“三三制”建政原則,是中共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中的一個重大創造。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堅持實行一黨專制的獨裁統治,特別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加緊了反共反人民的活動,造成抗日戰爭的危機。為了戰勝嚴重困難,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抗戰,爭取勝利,中國共產黨既不贊成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也不主張共產黨的一黨專政,而是主張各黨、各派、各軍、各界的聯合政治。因此,中共中央在總結各地創建抗日民主政權的經驗、分析政權人員成分存在的不足之后,提出並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這種政權結構充分體現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形成了最廣泛的執政基礎。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與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出現了空前有利的形勢,德、日法西斯已日暮途窮。在歐洲戰場上,反法西斯戰爭已臨近最后勝利﹔在亞洲、太平洋戰場,盟軍步步逼近日本本土。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抗日武裝,利用自己身處抗日前線的有利態勢,繼展開對侵華日軍的局部反攻之后,在蘇聯紅軍開始實施遠東作戰的同時,又發起勢如破竹的全面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過廣播親自宣讀“終戰詔書”,以此形式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14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成就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作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共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同時,黨的力量也獲得了空前的壯大與發展,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萬人,19塊抗日根據地的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公裡,擁有人口1.25億。這些貢獻和成就,是以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頑強斗爭、是以重大的民族犧牲換來的。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總數達3500萬以上,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億美元。抗日戰爭的勝利証明,中華民族是具有頑強生命力和非凡創造力的民族,隻要全民族能夠團結起來,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歷史雄辯地証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的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人類和平正義事業的歷史轉折點﹔中國共產黨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推動者,也是人類和平正義事業的堅定捍衛者。

歷史無法重來,未來可以開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我們要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為契機,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從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高度,進一步深化、細化陝西在抗戰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節點研究,繼續發掘、轉化和光大陝西巨大而彌足珍貴的黨史資源和歷史遺產,真正把最有歷史價值、最為現實需要的黨史成果奉獻給社會,以促進“三個陝西”的建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