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顛沛流離,守護硝煙裡的讀書聲【2】

2015年09月07日10:02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顛沛流離,守護硝煙裡的讀書聲

惡劣環境難擋求學救國心

家園淪陷,師生流亡,海南教育人士雲集珠三角地區。由於廣州灣與海南島一海相隔,又是法帝國主義的租借地,日軍不敢貿然侵犯,廣州灣一帶甚至逐漸形成了“海南流亡民眾大本營”。

但正是大批海南流亡民眾扶老攜幼來此求生,廣東全省又有12所省立中學因受日寇侵擾而停辦,海南流亡民眾子女的上學問題難以解決。原瓊崖師范學校校長白學初與省督學、原省立瓊崖中學(現嘉積中學)校長陳傳棟商議,設法在當地籌建一所中學,安置流落在廣州灣的瓊籍教師和緩解瓊籍難民子女上學難問題,后經廣東省教育廳同意,一所名為“廣東省立瓊崖聯合中學”的新校於1939年底挂牌成立了。

《瓊台三百年》記載了當時的情形——該中學共設立高中5個班級、初中6個班級,約500名學生在此就讀。因條件緊張,高中部借用麻章一小一棟兩層樓上課和住宿,初中部則借用麻章墟的一座祠堂改為教室和宿舍。祠堂的空間不足以容納全部初中部學生,學校便在祠堂圍牆外邊搭建草房教室。

所謂的草房教室用泥巴砌牆、茅草蓋頂,以竹條編織成為門窗,冬天時又冷又暗。部分男生宿舍設在祠堂裡,用木架竹壁修成上下兩層大連鋪,每層擠著要睡下十多人。也因如此,從初中部畢業的學生,對香燭燃燒的氣味記憶深刻。因為每逢公期、佳節,往來供奉的當地居民絡繹不絕,祠堂裡終日明燭高燒,香火繚繞,別有一番滋味。

在日軍的侵擾下,顛沛流離、艱難辦學的海南學校何止一家兩家?王俞春隨口就報出了私立瓊海中學、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瓊山中學、崖縣縣立中學、瓊崖東路中學等一長串校名,其中定安中學更是六易其址,成為了抗日戰爭時期海南唯一一所不曾停辦的學校。

還有些學校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等原因未能遷至島外,隻好變作淪陷區的“鄉村流動學校”,在日軍的高壓統治下與其打起了教育游擊戰。王萬江說:“這些流動學校有時在偏僻的廟宇上課,有時選在大樹底下挂起黑板即上課,每個學生自備一個大竹筒,作為書包隨身攜帶,用石頭或木頭當板凳,膝蓋當課桌,走到哪裡就在哪裡學習。”

流亡中的師生們幾乎頓頓吃糠咽菜甚至粗鹽拌飯,白天蹲坐在樹皮搭蓋的教室裡聽課,夜間在單薄的棉被下瑟瑟發抖,能溫暖他們的,就是那在心頭熊熊燃燒的抗日救國之志。

驅逐日寇重振瓊州教育

一路高歌,一路歡笑,肩上扛著桌椅板凳、教具文書,引得道路兩旁的民眾傾村而出,含笑相迎。這是1945年8月下旬,文昌中學師生踏著抗日戰爭勝利的捷報將學校遷回文城時的動人景象。

王俞春告訴記者,那一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了恢復受戰爭摧殘的教育事業,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迅速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善后復員會議,要求在抗日戰爭時期被迫遷移的學校盡快遷回原地,被迫停辦的學校盡快恢復辦學。

因此,即使駐島日軍還未完全遣返,但在全國歡騰的氣氛中,海南本土的各所學校也已經開始籌備回遷和復辦工作,並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明顯成效——僅文昌一處,就有瓊文中學、子文小學、建文中學、葉茂小學、錦山中學、孺初中學等十余所中小學接續復辦,重新招生。

由於民眾接受教育的熱情高漲,復辦學校數量眾多,不少學校不得不改造日軍據點作為臨時辦學地點,以此回應人民呼聲和需求。有的學校連日軍據點也“搶”不著,隻好一邊重建校舍,一邊在不同街道見縫插針地設置教室。每天幾回,村民們都要注意街道上那幾個奔跑搖鈴的人,莫要擋了他們的路,耽誤師生們接收到上課與下課的訊息。如此熱火朝天之勢,頗為有趣。

值得肯定的是,這些學校的復辦與興辦,為海南民眾接受文化教育、時事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也為后來的解放戰爭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王萬江說,這些擁有進步思想的人民群眾自發克服艱難險阻,形成了解放戰爭中我軍的堅強后盾和力量源泉,建立起一個又一個打不散、困不死、壓不垮、殺不絕的革命根據地。(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