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頭上
歷史是現實的向導,現實是歷史的延續。
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雖已散去,但戰爭留給人們的記憶仍刻骨銘心﹔救亡圖存的任務雖已完成,但民族復興的事業仍任重道遠。
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
然而,應當看到,雖然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
當今,各種國際力量加快分化組合,大國關系進入全方位角力新階段,圍繞權力和利益再分配的斗爭十分激烈,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我國安全和發展同外部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國際和地區局勢動蕩、恐怖主義、海盜活動、重大自然災害等都可能對我國安全構成威脅。某些國家看不得中國的和平崛起,亂我、亡我之心不死,對我採取各種西化、分化手段,甚至不惜縱曲枉直,慫恿、鼓動中國周邊國家不斷在島嶼歸屬和海域劃界問題上挑起事端,妄圖制造麻煩,干擾打亂中華民族復興進程。
戰爭打不垮一個民族,和平麻痺卻可能成為真正的災難。
更加需要我們警醒的是,一股歪曲二戰歷史的邪風有甚囂塵上之勢。日本一些右翼分子習慣用“進入”來回避侵略事實,用“終戰”來逃避“戰敗”字眼,從否認野蠻侵略罪行,到參拜二戰戰犯亡靈,再到解禁集體自衛權、架空和平憲法,日本右翼勢力有擴展泛濫的趨勢,軍國主義的幽靈隨時有死灰復燃的可能。對此,中華民族應時刻保持警惕,和愛好和平的國家與人民一道,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
習主席深刻指出:能戰方能止戰,准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証法。今天,我們無比接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抗日戰爭孕育出的偉大抗戰精神,永遠是人民軍隊寶貴的精神財富。
“宜將劍戟多砥礪,不教神州起烽煙。”我們紀念抗戰、緬懷先烈,就是要從那段凝重的歷史中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從那場悲壯的奮斗中獲得深刻的警示與啟迪,從而時刻保持警醒,更好地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
(鄧艷平 作者系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政委)
(《解放軍報》2015年09月18日 05版)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