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朱德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貢獻【2】

張東明

2015年10月20日08: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堅持持久戰戰略和游擊戰戰術,為抗戰勝利提供正確軍事指導

早在全面抗戰爆發前,朱德就對戰爭形勢作了分析:抗日戰爭不是一年半載與一兩次戰爭就能解決的。戰爭的時間必會長久,戰線必定很寬。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后,以汪精衛為首的國民 黨親日派公開叛國投敵,激起全國人民的極大義憤。 1939年1月,晉東南地區各界代表四萬余人在山西省沁縣召開擁護抗戰、反對投降大會。朱德在大會上講話。

1939年4月14日 重慶《新華日報》刊載的朱德題詞。

在1937年8月的洛川會議上,朱德闡述了八路軍應盡早開赴華北並在華北堅持持久抗戰的思想。朱德指出:我們不能速決,希望持久戰。如何進行持久戰呢?主要是解決我們的中心與主導應該放在何處的問題。他認為,在用兵上,不能平均去部署,要把八路軍作戰的“中心擺在支持華北”,“重心爭取在太行山及其以東”。朱德強調,八路軍出動以后,應注意保存兵力,但保存的方法應是積極的,向前的,發展的。隻有積極活動,才能發展抗戰。持久戰不能單拼消耗,主要是發動群眾,軍事上是發動廣大游擊戰爭。為了爭取國民黨軍隊能在前線阻止敵人一個時期,要在國民黨軍隊還能抵抗時,及早布置工作,爭取在華北的持久戰﹔即使友軍都退下來,我們也能在華北支持。朱德還在具體分析日軍和八路軍各自優勢的基礎上,得出八路軍一定能夠在華北堅持抗戰的結論。他的論述和主張,既有黨內共識,也有獨立見解,這些有益的探討,對洛川會議確定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持久戰戰略方針和作出相應的戰略部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具體戰術上,隨著抗戰實踐的發展,朱德不斷強調抗日游擊戰爭的重要性。1937年8月,朱德在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會議上指出:游擊戰是抗戰中的重要因素,游擊隊在敵后積極活動,敵人就不得不派兵守衛其后方,這就鉗制了它的大量兵力。1937年10月,朱德在山西接受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採訪時指出:抗日戰爭,在戰略上,我們打的是持久戰,戰術上打的是速決戰,而避免陣地戰,混合使用運動戰和游擊戰。之后,隨著黨的軍事戰略方針的確立,黨中央、毛澤東對這一方針反復論証和大力強調,朱德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了對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重要戰略地位的認識,而且深感統一全黨全軍的思想是實行黨的軍事戰略轉變的基礎和前提。在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之后,他發表文章、談話和發布指示、訓令等,努力促進全軍干部戰士思想認識上的統一,指揮各部隊堅決貫徹黨的軍事戰略方針,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38年2月,朱德、彭德懷在總結八路軍入晉作戰的基礎上提出:“(一)自主的有計劃的去進攻和進擾敵人,切忌被動的應戰。(二)集中優勢兵力,突然包圍襲擊薄弱之敵而消滅之。(三)避免無把握的戰斗。萬一被迫而應戰,見無勝利把握時,應毫不留戀的向安全及便利於進行作戰地帶撤退。(四)如遇敵人進攻,隻以極小部與敵作有彈性的周旋,主力應隱蔽的迅速的轉向敵側后突然襲擊。(五)戰斗勝利,應估計敵之援兵可能與否,自己部隊應作戰斗准備或轉移適當地帶,不要久住一地。”這5條基本原則,為八路軍在山西乃至華北敵后堅持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1938年2月到5月,《前線》和《群眾》周刊先后連載朱德的軍事名著《論抗日游擊戰爭》。這部著作集朱德游擊戰思想之大成,對於指導游擊戰爭的順利發展,充分發揮游擊戰爭的戰略作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部著作和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一起,成為八路軍、新四軍和全國抗日軍民堅持抗戰、戰勝日軍的重要思想武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