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老庄82壯士傳奇【3】

王貞勤

2015年11月04日10: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隻為烈士不再無名

在劉老庄戰斗中,新四軍指戰員表現出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沉重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戰后,偽淮海省省長郝鵬舉為向他的日本主子表“忠心”,針對這場戰斗,特意“獻計”日本軍方:“與共軍作戰不能四面合圍,因共軍意志頑強,必遭猛烈反抗,圍攻者必遭重大傷亡而得不償失。”

劉老庄82烈士的英雄事跡受到了八路軍總部和新四軍軍部領導的高度贊揚。總司令朱德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指出:“我們部隊仍然創造了許多史無前例的英雄業績,涌現出許多出類拔萃的新的英雄們……如著名的平型關大捷,陽明堡火燒敵機,使敵人膽寒的百團大戰,狼牙山五勇士的壯烈跳崖……全連82人全部壯烈殉國的淮北劉老庄戰斗……無一不是我軍指戰員的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盛贊82壯士浴血劉老庄是“驚天地而泣鬼神的壯舉”,他還在《新四軍在華中》一文中寫道:“烈士們殉國犧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勵來茲”。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始終沒有忘記劉老庄82烈士等先烈們。2005年9月3日,中國政府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大會,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出席大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他特別指出,“劉老庄連”等英雄集體和人物,“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杰出代表”。2009年9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宣部、中組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等9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活動,“劉老庄連”亦光榮入選。

劉老庄這個蘇北地區的普通村庄,因為這次戰斗,從此與英勇的四連聯系在一起,與中華民族的尊嚴與光榮聯系在一起,當地人民堅持通過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些革命烈士。劉老庄戰斗一結束,當地人民就為烈士堆起一座3丈高的土墓。抗日戰爭勝利后,蘇皖邊區政府用磚石修葺成陵墓,后於1946年被國民黨軍隊炸毀。1955年,當地政府重新修建82烈士墓和陵園,1984年又建起紀念碑。2000年,建成82烈士紀念館,10年后進行了改擴建,並於2013年3月18日劉老庄戰斗70周年紀念日之際,重新對外開放。2014年9月初,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其中就有劉老庄82烈士陵園。

當年由於戰爭的原因,最初“劉老庄連”82烈士中隻有17位留下姓名,他們是:白思才(連長)、李雲鵬(指導員)、石學富(副連長)、尉慶忠(排長)、蔣元連(排長)、劉登甫(排長)、王世祥(排長)、李道合(排長)、馬漢良(排長)、劉忠勝(班長)、王洪遠(班長)、王中良(班長)、羅橋(文書)、孫尊明(文化教員)、楊林彪(衛生員)、王步珠(戰士)、田執信(戰士)。

82烈士中尚有65位是無名英雄,他們是誰?家在哪裡?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幾十年來,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許多人特別是淮安市干部群眾的心頭。

2011年,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國家民政部在全國推進集中安葬散葬烈士的“慰烈工程”。在這一背景下,《淮安日報》作為劉老庄戰斗發生地的黨報,在2011年3月啟動了“隻為烈士不再無名——尋找劉老庄連無名烈士”大型新聞採訪活動。

從3月至11月,尋訪組沿著劉老庄連當年行軍戰斗的路線,行程1.5萬余公裡,走訪北京、山東、河南、安徽及省內南京、徐州、鹽城、宿遷等地,問詢4省(市)9個地市新四軍老戰士、黨史軍史地方志專家、烈士親屬和高齡見証者330多人次,查找各地革命烈士英名錄、黨史、縣志,查閱國家檔案館、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南京軍區檔案館等處,翻閱大量的檔案資料,尋找到了40多位疑似劉老庄連烈士的珍貴線索。

經黨史專家反復研究辨析,最終確定了其中9位是劉老庄連82烈士成員,他們是:宋迎春、劉守業、蒯德山、袁培臣、張立倫、胡志法、靳憲珠、翁兆法、任國監。

2011年12月23日,南京軍區、江蘇省軍區和淮安市委、市政府,在淮安劉老庄82烈士陵園舉行了隆重的“隻為烈士不再無名——新四軍劉老庄連慰烈工程”推進儀式,為新尋訪到的宋迎春等9名烈士姓名揭幕。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解放軍報和鳳凰網等50多家媒體和門戶網站進行了相關報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如今,尋訪工作仍在繼續進行,我們期待著有一天,每一位烈士的姓名都能為人知曉,從而永遠為后人所銘記、所敬仰、所懷念。

作者手記:這是筆者寫得非常艱難的一篇文章。在動筆前,作者先是利用一周時間收集了8萬多字的公開正規出版的文字資料,可在寫作時卻傻了眼,原來很多資料都在“相互打架”。例如,關於四連抗擊的日偽軍人數,有籠統說是1000多的,有說是1600的,還有說是3000多的﹔關於戰斗為何會在劉老庄打響,有說是四連奉命在此阻擊敵人,以掩護淮海區機關和主力部隊轉移,有說是轉進中的遭遇戰,有說是為了保護當地群眾的﹔關於劉老庄連消滅日偽軍的人數,也大都不盡相同﹔關於劉老庄連是否有一名戰士活到了戰后,並在敘述完戰斗經過后才壯烈犧牲,許多資料也都相互矛盾……筆者隻好再次多方收集和查找相關資料,並同淮安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等單位和研究人士進行了溝通,終於梳理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脈絡,也弄懂了昔日資料中那些失實之處的來龍去脈:說日偽軍是3000人者,採信的是張愛萍將軍當年為劉老庄連的題詞:“八十二烈士,抗敵三千,以少勝眾,美名萬古傳……”后來,張愛萍曾為此專門解釋說,他的“抗敵三千”是文學語言﹔而說劉老庄連是奉命在此阻擊日軍掩護淮海區機關突圍者,則大都是想往英烈臉上貼金。然而,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劉老慶之戰只是和日軍打的一場轉進中的遭遇戰,經多方考証,上級並無任何人命令他們在劉老庄阻擊日軍,而這也並無損於先烈們的壯烈形象。新華社、人民日報說戰斗是為了保護群眾則是有道理的,因為烈士們選在村外的交通溝作戰,就是出於保護群眾和掩護附近村庄群眾轉移的目的。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資料選擇上,以親歷者和新華社、人民日報以及淮安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的為准。此文從收集資料到先后兩易其稿,雖然歷時半年有余,但仍感到很有意義和樂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