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勤
在中華民族的抗戰史上,曾有這樣一支英雄連隊:面對20倍於己的日偽軍,全連82名壯士毫不畏懼,奮勇拼殺,戰至最后一人一息也不屈服,最后全部壯烈殉國。這支彪炳史冊的連隊,就是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亦即著名的“劉老庄連”。2014年9月1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前夕,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劉老庄連”82烈士集體入選。
敵我“相逢”劉老庄
1941年皖南事變后不久,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駐扎在蘇北一帶的八路軍第五縱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委,下轄七、八、九3個旅。
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日益壯大,直接威脅著日軍對這塊地區的控制。日軍多次集結重兵,對以鹽城為中心的蘇北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掃蕩”。1942年底,日軍“掃蕩”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后,即轉向蘇北抗日根據地,對這兒“掃蕩”歷時半年之久。中共領導下的蘇北抗日根據地軍民對殘暴的日偽軍進行了英勇的反“掃蕩”斗爭。
1943年3月16日,日偽軍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圍駐在梁岔一帶的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等部,企圖以鐵壁合圍殲滅這部分新四軍。四連聞訊迅速轉移,跳出了日軍包圍。日偽軍窮追不舍,跟蹤追擊。17日,四連在漣水縣老張集和朱杜庄一帶和敵人遭遇,激戰半日,在黃昏時突出重圍,轉移到劉皮鎮劉老庄一帶。
新四軍十九團的前身是北伐時期的葉挺獨立團和八路軍的一一五師六八五團,四連的前身是江蘇豐縣的一支地方武裝,1939年10月被改編為蘇魯豫支隊第一大隊第三營第十連,1941年編入新四軍第三師十九團。連長白思才,江西人,16歲參加紅軍,參加過長征,抗戰初期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是一位英勇善戰、沉著機智的指揮員。政治指導員李雲鵬,江蘇沛縣人,青年學生出身,曾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是一位久經戰火考驗的優秀政工干部。該連干部和戰士大多數是抗日戰爭爆發后參軍的貧苦農民,政治素質好,在長期的對敵斗爭中培養了頑強的戰斗作風、堅定的戰斗意志和嫻熟的戰斗技巧。四連配備的武器比較精良,還有一挺重機槍,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由白思才親自擔任重機槍手。
劉老庄村是蘇北平原上的一個普通鄉村(今屬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劉老庄鄉),人不足百戶,南距淮陰城約25公裡,緊靠淮沭公路右邊。3月18日凌晨,四連帶哨的班長匆匆跑來喊醒連長白思才,報告說南庄的老百姓正在四散奔逃,據說敵人已到了南面2.5公裡的地方。白思才一躍而起,和連政治指導員李雲鵬簡單碰了一下頭,派通訊員傳令各排馬上起來,收拾好東西到庄子后面集合。白思才剛到庄前哨位上,便看到老百姓在田野裡慌亂地跑著,敵人的槍聲就在不遠處挑舋似地持續地響著。白思才下令收了哨,集合起隊伍向西北方向撤離。
隊伍剛出了庄子,一條又寬又深的交通溝向西蜿蜒伸展著。指戰員們都下了溝,走著走著,忽然從西南方向出現了一股敵人的騎兵,向著這個方向快速奔來。白思才命令加速行軍,盡快甩掉敵人。忽然,前面的尖兵停住了,班長跑回來向白思才報告:“交通溝是斷截的,走不通了!”白思才把駁殼槍掏了出來,讓大家准備好武器,伺機突圍。
大家剛跳出交通溝,敵人的騎兵就沖到了跟前,白思才的駁殼槍打響了,接著大家一起開火,先頭的幾個敵騎兵中彈栽下馬來,后邊的見勢不妙,趕緊縮了回去。敵騎兵雖暫時被打退了,但后面黑壓壓的步兵卻扑了上來。白思才看了看附近的地形,既沒有院牆和樹林等障礙物,也沒有墳堆等小高地,戰士們無處隱蔽,就命令大家退回到交通溝裡。白思才知道突圍暫時是不可能了,隻有堅決抵抗!於是,他下達了戰斗命令,叫各排長督促大家選好地形,上起刺刀,准備戰斗到底。他們多堅持一會兒,附近的群眾就會多轉移出一批人。
不過幾分鐘,日軍步兵就沖到距四連陣地不過五六十米的地方了,白思才手中的重機槍首先發出怒吼,全連的火力隨之一起猛射。日軍成片被打倒,丟下了十幾具尸體。這兩次接觸戰,四連無一傷亡。
從當時的情況看,四連要更好地保存自己,更大地殺傷敵人,最好的辦法是進駐劉老庄,以房屋院牆等有利地形、地物作掩護,據村固守。但指戰員們考慮到村內還有不少沒來得及撤離的群眾,戰場擺在村內,會讓群眾遭受更大的傷亡,因此堅持把陣地選在村外的交通溝一線。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