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27歲的鄧小平臨危受命,被中共贛東特委任命為瑞金縣委書記。如何解決土地問題,是關系到蘇區生存與穩定的大事。然而,在當時的蘇區存在著“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左”的傾向,甚至提出了小孩子不分田的主張。鄧小平說:“搞土地革命,制定分地的政策。有人說小孩子不應該分地,我就對他們講,四川俗話說,三歲小子,吃死老子!小孩子吃得也不少呀,因此也應該分地。”同時,他以鄉為單位,把田分為甲、乙、丙3類,以原耕為基礎,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好壞搭勻,再按人口平均分配。對於豪紳地主的方法是:先沒收豪紳地主和祠堂廟宇的土地,然后成立分田委員會進行土地分配。分配土地時還留有1%~2%的好田為紅軍公田,以作公益事業或調劑之用。分田后,由鄉蘇維埃政府發給土地証。同時特別強調不能侵犯中農的利益,對於富農也不能過分打擊。
鄧小平擔任中央蘇區縣委書記之際,正值“左”傾思想佔據領導地位之時。無論是土地分配問題還是革命戰略問題,鄧小平都與“左”的思想有著分歧。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反對不切實際、不合理的政策。與此同時,鄧小平還從蘇區實際出發,提出根據地的邊緣區和中心區應有所區別,地方紅軍不宜全部編入正規紅軍,更不贊成所謂“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不切實際的口號。在推銷公債、征集糧食問題上,鑒於蘇區群眾負擔太重的實際情形,鄧小平認為在推銷公債、退還公債和借谷子工作中,不宜提出過高指標,紅軍應到白區打土豪籌款。無論環境如何,鄧小平都始終堅持注重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
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注重實地調查。對於一些看似確定的事情,他也堅持調查之后再作處理。1933年初春鄧小平在會昌基層察訪時,被告知擔任區蘇維埃主席的朱秀歧“妄想叛變通敵”,保衛局也前來報告說:“朱秀歧帶槍逃跑,保衛局已派人把他抓回來。”隨行的人也認為這是“天上下雪地上白”明擺著的事實。但是即便如此,鄧小平依然強調先調查后再作處理。為此,他親自到朱秀歧的家鄉芙蓉寨調查,結果發現是子虛烏有的事。
(摘自《北京日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