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岳(1915年—2006年),1935年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自1938年起歷任中共四川省樂山、綿陽等地地委書記及成都市委書記、中共雲南省工委委員。1941年奉命調回中共南方局學習,任中共雲南省工委委員,分管滇東地區工作。在解放戰爭時期,組建了“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軍”,為日后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隊”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陳素敏(1916年—1998年),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黨組織分配,先后在樂山五通橋小學、成都簇橋明德小學、昆明僑光小學等以教學工作為掩護,積極開展黨的地下工作。1941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學習,之后服從南方局的安排到雲南省工委工作。
侯方岳
2015年7月16日上午,侯明明捐贈侯方岳、陳素敏文物史料活動儀式在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舉行。侯明明此次捐贈的不僅有父親侯方岳留下的文物,還有母親陳素敏從事地下工作時使用的燙頭鉗、密碼本、勃朗寧手槍子彈、手包等,無不生動再現了南方局隱蔽戰線工作人員的生活原貌。侯方岳夫婦留下的這些珍貴文物,歷經66年風雨仍然保存完好,其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裝扮掩飾特殊身份
據侯明明回憶,父親生前曾經提到,黨的地下工作者為了掩飾身份,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常需要保持良好的儀表儀態。
陳素敏一直伴隨丈夫從事地下工作。這些文物中,有一件陳素敏使用過的手包,長14.5厘米,寬22厘米,可隨身攜帶化妝品、密電碼,以及用於和地下工作者對接的特定銅錢、勃朗寧手槍和子彈等物品。陳素敏還有一件燙頭鉗,俗稱“打火夾”,為民國時期婦女常見燙發用具。20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燙發,作為女性地下工作者, 尤其注重不同發式和年齡、身份及場合的搭配。這件燙頭鉗長30厘米,直徑約1.2厘米,上端為鐵鑄,下接木質手柄,使用時將鐵質部分放入火中燒紅,拿出微晾后敷以濕毛巾,等到溫度適宜時再燙發。侯明明說,母親對這個燙頭鉗甚為愛惜,常定期維護。捐贈的文物中,還有侯方岳從事地下工作時經常穿戴的一件棉布外罩皮馬甲和一頂鴨舌帽。馬甲為民國時期男性常見服裝。這件馬甲以動物皮毛做內底,外加棉麻罩衣,素色對襟,皮毛已老化脫落,罩衣漿洗僵硬﹔民國時期的鴨舌帽多為青年人所佩戴,帽檐從側面看呈傾斜的三角形,形似鴨舌,帽為深色毛呢制成。該衣帽經過常年穿戴洗滌,如今已褪色、脫線,邊緣破損。
接頭暗號、密碼本背后的故事
關於地下工作者的接頭方式,不少影視作品都有所表現。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游擊隊》中地下黨員見面要說:“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國產電影《黑三角》中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對話作為暗語。侯明明講述了一段父母當年的接頭經歷。他說,地下黨接頭並不像大部分影視劇中那樣“明顯”,一枚不常見的貨幣,往往就是接頭的重要道具,接頭地點一般選在賣報的地方。通常,陳素敏用特定的銅錢買報紙,對方說:“這枚錢我們不收的”,陳素敏回答:“不好意思, 我是外地人,剛到這邊,不知道這邊不用這種錢,換一個給你。”
用生活中發生的平常細節作為接頭暗號,更加隱蔽安全,反映了當年地下工作者的不凡智慧。
侯方岳長年從事地下工作,練就了書寫米粒大小清晰小楷的本領。1946年,侯方岳以探親的名義,秘密前往重慶紅岩村會見吳玉章,向他講述了雲南地區的實際情況,親自用小楷寫了1萬多字的匯報材料《雲南工作斗爭提綱》。其字微若米粒,每頁僅巴掌大小,共9 張, 詳細介紹了當時雲南的政治、經濟、民族和宗教等情況。每頁放大10倍,字也不變形。1946年1 0 月2 8日,侯方岳將這份材料用蠟封好,放入派克筆內,秘密帶往延安。
新中國成立后,侯方岳也常常用熟習的小楷寫字。如他珍藏的一本《為人民服務》手冊,長9厘米,寬8厘米,侯方岳在內頁空白處密密麻麻地用小楷寫滿了毛澤東詩詞和著作摘抄,並在其中一頁稱贊毛澤東為“幾百年才出一個”的人才。在手冊的塑料封皮內,還發現了一枚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郵票,正面內容為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詩稿,面值10分。郵票已被使用過,左上角蓋有郵戳,年代不明, 似為“ 1 9 6 6 ” 年。在郵票背面,侯方岳用小楷撰寫有部分手稿,字跡已經暈色,依稀可看到“大理調查”等字樣。可能是其撰寫的有關雲南民族調查計劃,這枚郵票他一直珍藏著。
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出品的電視劇《夏洛克》,其中《盲眼的銀行家》這一集裡,走私文物者使用數字密碼傳遞信息,而解碼則需要找到密碼制定者使用的特定書籍,按照數字指定的頁碼提取單詞。影片中使用的書籍是《倫敦地圖》,因為它隨處可見,普通得不易被人察覺。據侯明明回憶,母親在從事地下工作時使用的《世界簡明英漢字典》,也是用來破解密電碼的,但現在已無從知曉它的具體使用方法。字典是1934年由世界書局出版,長7.5厘米,寬4 厘米, 厚3.5 厘米,十分袖珍,不及成人掌心一半。相比《倫敦地圖》,它還有容易攜帶的特點。這本字典最后一頁已被撕掉大半,侯明明說,母親曾在危急關頭,將寫有重要內容的部分撕下吞進肚中,保護了組織和相關同志的安全。
堅強無畏寫春秋
在那個風雨如磐的歲月,地下黨員時刻面臨危險,隨時可能會暴露,因此,要隨身攜帶一些武器裝備。在陳素敏的手包最底部,居然還有3顆子彈。侯明明說,母親手包裡的3顆子彈,兩顆是留給敵人,還有一顆是留給她自己的。從加入地下黨工作那天起,母親就做好了隨時犧牲的准備。手包裡曾經還有一把勃朗寧手槍,已於1 9 5 4年上交。侯方岳生前也常提起,當年從事地下工作時, 使用過一件內藏有匕首的手杖,表面似與一般拐杖無異,然而拔出拐杖頭,便可見金屬利刃。另外,還有一個棕色長方形扁玻璃小瓶,寬3厘米,高5厘米,厚1.6厘米,裡面盛有大半瓶水銀。此乃當年侯方岳貼身攜帶之物,如遇危急情況,可服下,以犧牲自己保守機密。
從事地下工作,常需要根據敵我形勢進行攻守進退。捐贈的文物中,有些正是侯方岳夫婦轉移時使用的。
如侯方岳使用過的厚棉麻布袋,已經嚴重磨損,有破洞補丁及污漬,袋內外有多處字跡,部分已模糊不清。該布袋最早為陳素敏給侯方岳寄物品時所用,布袋左上寫有:“請帶……雲南省委會……方岳收”,寄出者是“西南組織部陳素敏”,字跡已經模糊不清。這個布袋伴隨侯方岳夫婦在樂山、成都、重慶、昆明等地輾轉,袋內常常收納了全家的所有家當。此外,還有陳素敏使用過的白銅吹粉器,器物通體銅鑄,上部為空心圓柱體, 兩端鼓出, 下接兩節空心可伸縮銅管,管末端削尖, 是中醫用來吹藥的器具。吹粉器可將用來治療咽喉、舌、口唇、耳等部位疾病的外用散劑,吹入患處進行治療,可隨身攜帶,是十分簡單快捷的醫用器具。四川、雲南兩省交界的會理、會澤一帶是中國古代白銅最重要的產地,被著稱為“雲南白銅”,該吹粉器極有可能產自雲南。
侯明明所捐贈的這批文物史料,見証了侯方岳夫婦等地下工作者兢兢業業、不畏艱險、舍己為人的出色工作,對宣傳展示南方局隱蔽戰線工作有著重要作用,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這段歷史,並從中得到新的啟迪。(作者單位: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推薦閱讀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