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致”下“遠”
保存在軍事博物館裡的“靖遠”艦遺物,是一個銀質的咖啡壺,以及餐具餐盤。在勺柄的末端銘刻著一個圓形的徽章,上面用英文寫著一艘北洋軍艦的名字——“靖遠”。
這是“靖遠”艦管帶葉祖珪隨身攜帶的物品。
北洋水師在國外訂制的這些軍艦上,從武器到餐具均有訂制,瓷盤上印有該艦名字。
周春水期待著,在2015年的考古調查中,能夠幸運地發現這樣的瓷盤,那麼就能夠確定“致遠”的身份了。“考古工作,有時候是需要一些運氣的。”他笑著說。
2015年8月1日,“丹東一號”考古隊再一次正式出海調查。這一次,他們最核心的任務便是確認“丹東一號”的身份。
8月底,考古隊的第一個重要發現,是在艦體尾部偏左側的位置發現了一枚魚雷引信。
周春水說,“這個一出來,我就知道一定是‘致遠’了,因為隻有‘致遠’上面有魚雷,而且又是一個很完整的魚雷引信,那就一定是軍艦自帶的,用於尾部魚雷的發射。”
緊接著,他們又發現了方形舷窗。根據歷史記載,隻有“致遠”和它的姊妹艦“靖遠”才有方形舷窗,別的艦都是圓形舷窗。由此可以基本排除“丹東一號”為“超勇”的可能性。
即便如此,仍沒有發現“致遠”兩個字,對沉艦身份的確認還是不夠完美。
周春水把尋找的重點鎖定在船體左前方的一個位置。
“船體甲板以上的部分都沒有了,我們不可能在船水線以上的側面找到‘致遠’的字樣,想找‘致遠’兩個字隻能從瓷盤上找。2014年我們在船的左前方一塊倒塌的鐵板上發現了很厚的瓷片,周圍散落的木板沒有被燒過,左舷前部這個區域保留下瓷盤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這次我們還想在那附近看一看。”周春水說。
不知是巧合還是宿命,甲午海戰121周年紀念日當天——2015年9月17日,一名考古隊員在周春水圈定的那片區域,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白色的瓷片。
周春水立刻穿上潛水服下水,就在發現那個重要瓷片的地方,他又發現了另外幾個帶有文字的瓷片。
“我在沙裡面挖了很深,這些瓷片分布在一平方米范圍內。挖了快一米深后,又找到了另外幾片,最后拼出來一個基本上完整的盤子。”周春水說。
9月18日上午,潛水收工時,吳立新取了一塊瓷片上來,上面有英文“AL CHINESE”對照“靖遠”艦餐盤,應為“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的一部分。瓷片的最上面寫著:“CHIHYUAN”,也就是“致遠”的拼音。“CHIHYUAN”是威妥瑪拼音,是一位叫威妥瑪的英國人創立的一套學漢語的拼音方式,當時十分流行。
這個盤子除了有“致遠”拼音字樣外,左右兩邊各有3支帶有橄欖葉的裝飾,下方是一個半圓,寫著“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即“中國皇家海軍”。中間還有兩個篆字,上面是“致”,下面是“遠”,共同組成一個中心艦徽。
這組寫著篆體“致遠”字樣的瓷盤碎片,就是“丹東一號”確定為甲午海戰“致遠”艦最直觀、最有力的証據。
在周春水提供的考古報告中,証明“致遠”身份的是一個完整物証體系:
第一,2014年,通過磁力儀物探的科技手段,確認“丹東一號”沉船鐵質遺物的體量約為1600噸,明顯大於完整的“超勇”艦的1380噸排水量。“致遠”艦排水為2300噸,因炮火的摧毀和后期打撈破壞而折損了一些鋼材,還需再去除部分木材、煤炭等非磁性物質的體量。因此,目前“丹東一號”的水下艦體1600噸與致遠艦是相匹配的。
第二,考古隊在2015年獲得一張日本所繪“黃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圖,有明確標注出“致遠”艦、“揚威”艦的沉沒位置。其中“致遠”艦的位置與目前“丹東一號”的位置最為接近,誤差不大於1000米,這個位置也是有資料標注的。
第三,水下調查發現眾多遺跡均指向“致遠”艦,包括穹甲鋼板、格林機關炮和帶有清晰“致遠”艦艦徽的訂制瓷盤。
2015年11月4日,經過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家單位各個領域專家聽取匯報、考察出水文物、質詢討論后,正式確認遼寧丹東港海域發現的“丹東一號”沉艦,為1894年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致遠”艦。
“致遠”沉沒之謎
如今,確認了身份的“致遠”艦仍然沉睡在海底。
關於“致遠”的諸多歷史疑問,或許將伴隨著對它的進一步考古探查而一一揭開。
圍繞“致遠”最大的謎團,就是它沉沒的真正原因。
關於“致遠”為何沉沒,一般歸結有四種觀點。
最廣為流傳的說法,也就是電影《甲午風雲》中的情節,鄧世昌率艦撞擊日軍“吉野”艦的過程中,被“吉野”的魚雷擊中沉沒。
不過,“致遠”撞擊“吉野”的說法,中日雙方的檔案資料中都沒有記載。陳悅推演的結果是,“致遠”要撞的其實不是“吉野”。
陳悅介紹,這次推演是在2014年9月17日甲午黃海大戰120周年紀念日進行的。所謂推演,就是按照當時雙方艦艇的陣型和走位將戰役復盤。結果他發現,“致遠”艦艏正對的方向是日本聯合艦隊旗艦“鬆島”為首的本隊,而“吉野”屬於日本聯合艦隊的第一游擊隊,當時在“致遠”后方。“致遠”在那種情況下不可能掉頭去撞“吉野”,而且撞日軍的旗艦顯然更有價值。當然,那也更危險、更壯烈。
陳悅認為,“致遠”的沉沒是因為艙內進水過多,海水漫過了鍋爐引起大爆炸。
第三種觀點相對簡單,認為“致遠”艦水線處被大口徑炮彈擊穿,大量進水,導致沉沒。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致遠”被日本的大口徑火炮擊中了舷側的魚雷艙,導致存放在其中的“黑頭”魚雷爆炸而沉沒。隨著“致遠”艦考古中那枚魚雷引信的發現,有專家認為,這種說法的可能性最大。
歷史學家爭論的問題,考古學家現在還無法給出任何一方証據。
“我們找到了鍋爐艙的碎片,所以鍋爐艙應該是爆炸了,但是究竟是因為鍋爐艙爆炸引起沉沒,還是因為沉沒時海水灌進鍋爐艙引起爆炸,這個無法判斷。或者鍋爐艙被炮彈擊中爆炸也有可能。”周春水說。
至於發現的那枚魚雷引信,周春水認為,雖然找到一個完整的魚雷引信,但隻能証明“致遠”艦上存有魚雷,不能証明魚雷艙被炸。艉艙沒有完全清理出來,內部破損情況不清楚。
周春水是目前看到“致遠”最全、最原始狀態的人,他說,“致遠”艦在海戰中受損嚴重,沉艦整體保存一般。鋼板、鍋爐零件被拋離原來位置,穹甲以上結構已經損毀,不存在完好的艙室,機艙仍埋在泥沙之下。從目前的証據來看,無法推論“致遠”艦是怎麼沉沒的。
謎底也許要等到“致遠”真正出水才能揭開。
在去年11月4日召開的“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專家論証會上,與會專家建議,未來的工作應以整體打撈展示為目標。但鑒於海水出水金屬文物的脫鹽保護仍是世界性的難題,“致遠”艦的整體打撈尚未提上日程。
不管“致遠”艦將有怎樣的歸宿,這艘沉寂海底120余年的軍艦已經醒來,“致遠”歸來了。(記者 米艾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