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追溯“汪辜會談”軼事【5】

周 軍

2016年01月28日11: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98年10月14日,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赴上海、北京的“參訪”活動終於成行。辜先生是近50年來第一位踏足中國大陸的由台灣當局正式授權的代表,大陸方面對此次參訪十分重視,並給予很高的禮遇。

10月15下午,辜振甫與汪道涵在上海和平飯店和平廳再度會晤,這是兩岸兩會自1995年6月中斷商談以來的首次高層對話,亦是1993年4月“汪辜會談”之后的第二次握手。雙方在會晤中達成了4項共識:

一、兩會決定進行包括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對話,由兩會負責人具體協商做出安排。

二、進一步加強兩會間的交流,包括兩會負責人等多層次的互訪。

三、涉及兩岸同胞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兩會將加強個案協助,相互委托。

四、辜振甫先生邀請汪道涵會長訪問台灣。汪道涵對此表示感謝,願意在適當的時候到台灣訪問,加深了解。

“汪辜會晤”所達成的4點共識,為長遠的統一事業先行鋪平道路……

……

時光荏苒,當年“汪辜會談”的兩位主角已分別於2005年1月3日和12月24日先后駕鶴西去。現在,海皇大廈那幢白色的26層高樓依然矗立海濱,大樓附近熱帶植物組成的綠色景觀,與當時留下影像中的情景無異。只是位於大廈頂部的醒目的海皇集團標NOL已經不在。當年曾舉行歷史性會談的4樓會議廳已經被重新粉刷分隔,不見當年模樣。筆者從海皇集團公關部獲悉,海皇集團已經易主,現在大廈的主人是當地房地產發展商——飛龍集團。

海皇大廈與香格裡拉大酒店的距離僅約7公裡,從“汪辜會談”到“習馬會”卻隔了22年。我很幸運,親眼見証了這一歷史時刻。

可是對另一群人來說,海峽有著更深厚的意味。

我曾採訪過一個名叫錢青的男人。1949年,身為國民黨軍官的他抱著“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念頭留在大陸,之后歷經沉浮。作為曾經的抗戰老兵,他依然會說:“國家危難之際,我不打仗誰打仗?”

我也記得有個叫美君的浙江姑娘。1950年,她坐船去台灣,以為很快就回來了,沒想到所謂“很快”是45年后。美君有個女兒,叫龍應台,是擁有“台灣女魯迅”聲譽的文化名人之一。女兒在書中寫道,美君后來生病,不認得女兒,卻一直記著自己的老家在浙江淳安。

這些人,都是最普通不過的百姓,被歷史的洪流推著往前走。對他們而言,大陸和台灣之間那片海,是牽挂、鄉愁,他們會老、會死,那積攢一輩子的情緒,還能遺傳多少給后代?

這也讓我更加確認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必要性。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裡拉會面握手,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習近平在習馬會致辭中說,兩岸關系66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歷多少風雨,有過多少時間的隔絕,沒有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在期待了太久太久之后,終於可以告慰那些用一生盼望著今天的前輩們——“一切皆已開始,歷史不會倒退。兩岸攜手並進,必將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