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電影《上甘嶺》誕生的台前幕后【3】

王夢悅

2016年01月28日13: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張連長的角色令人贊嘆

在電影《上甘嶺》中,雖然指導員、一排排長、老炊事員和以黃繼光為原型的通訊員小楊的戲分量都比較重,但指揮全局、提挈全劇的中心人物則是八連連長張忠發。這個人物既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動作,也沒有大喜大悲的個人命運歷程,要使他立在銀幕上,走進觀眾的心目中,演員沒有深厚的演藝功力是很難做到的。而且,這個人物塑造得如何,直接關系到整個影片的成敗。在挑選飾演張忠發的演員時,大家自然也是研究來討論去,顯得格外謹慎。然而令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沙蒙竟然看中了在電影《暴風驟雨》中飾演趙玉林(趙光腚)的高寶成。當時高寶成年齡已30歲,而且還是一位有著18年軍齡的團級干部,而男主角張忠發的年齡設定在20多歲,兩者角色反差很大,大家對沙蒙的“用人”不免有些懷疑,但沙蒙卻一錘定音:“張忠發這個人物非高寶成莫屬。”

其實,在電影《上甘嶺》最早的劇本中,連長張忠發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影片中最大的改動之處就是張忠發這個角色。這是以上甘嶺戰斗英雄張計發為原型而塑造的英雄形象,在最初的人物設計上是十全十美的,他能夠主動領會上級的意圖,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志願軍指揮員。而后來我們看到的張忠發,性格中既有作為基層指揮員果敢嚴肅的一面,又有天真可愛的一面。這樣,張忠發作為一個真實的獨立的人物形象就很有立體感。

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沙蒙總是不斷地調整劇本,最有意思的調整有兩處,一處是在毛四海犧牲之后,楊德才沖了上去,用胸膛頂住了爆破筒,把火力點炸掉這個情節。這是戲的高潮部分,然而作為主角的張忠發的身影在此處卻難以見到,這可讓沙蒙感到為難了,這個時候如果不出現張忠發,見不到他的作用,那整個電影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最后沙蒙巧妙地調整了劇本,把張忠發放在了掩護楊德才的位置上,這樣張忠發的作用和地位就突出了。同時在楊德才犧牲之后,張忠發身上一直背著兩隻軍用水壺,這是勝利后師長眼中所看到的情景。就是這個鏡頭,使張忠發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他與戰友之間的感情,立即凸現出來了。

另一處調整是加了一場在坑道中抓鬆鼠的戲。這段戲是后來很多評論家所津津樂道的經典場景。可是當初直到電影拍攝前,還沒有利用鬆鼠做戲的想法。在原來的劇本中,設計的是捉麻雀,麻雀飛入山洞,引起了戰士們的興趣,大家爭相去抓麻雀。可是在當時的朝鮮,由於戰爭剛過,受環境影響,麻雀受到驚嚇,十分難找。

當時,戰爭把鬆鼠的家園也破壞了,大量的鬆鼠無處可去,在拍戲的現場跑來跑去。恰在此時,沙蒙的好朋友、著名編劇海默來到了拍攝現場探班,他對正處在苦惱之中的沙蒙說,既然這裡有不少鬆鼠,為什麼不使用鬆鼠呢?一語驚醒夢中人,於是就有了戰士們在抓鬆鼠的戲。

總之,一部成功的影片與演員表演的到位是分不開的。事實証明,沙蒙很有眼光,他的選擇十分精准。在影片中,演員高寶成沒有讓大家失望。他憑借自己深厚的演技功底和淳朴剛毅、善良而詼諧的個性,將張忠發這一前線普通指揮員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舉手投足之間透出一名革命軍人的英雄氣概,整個角色十分出彩。作為指揮員,他身先士卒,機智勇敢,帶領全連突破重圍,全力奪取勝利﹔作為戰斗中的一員,他又生活在戰士中間,有普通戰士一樣的情懷。特別是抓鬆鼠的那場戲,對調節整場戲的情緒和節奏,表現張忠發等志願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起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身受重傷的指導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微弱的聲音對身邊護士王蘭說:“小王,請再給我唱唱《我的祖國》吧!……”看著指導員那干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蘭含著熱淚唱起了《我的祖國》,戰士們也隨之一起唱了起來……這場戲連同王蘭那美麗的身影成為影片《上甘嶺》中的一個經典鏡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