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電影《上甘嶺》誕生的台前幕后

王夢悅

2016年01月28日13: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故事片《上甘嶺》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電影。影片成功再現了志願軍戰士的英勇形象,將戰爭的殘酷場面真實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影響和教育了幾代人。其中的插曲《我的祖國》更是膾炙人口,半個多世紀以來久唱不衰,成為電影音樂中的藝術精品……

一場戰役與一部電影

上甘嶺戰役是整個朝鮮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電影《上甘嶺》就是根據這場戰役創作而成。該片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於1956年底攝制完成。它的醞釀則始自劇本執筆者林杉1953年的一次朝鮮之行。

1953年10月,朝鮮戰爭停戰協定剛剛簽訂完畢,時任中央電影局藝委會秘書長的林杉,以電影工作者代表的身份,隨同以賀龍為首的第三屆祖國赴朝慰問團到了朝鮮。

在兩個多月的慰問活動中,直接觸動林杉創作電影《上甘嶺》念頭的,是他參觀了一個紀念志願軍出國作戰3周年的展覽。在展出中,當參觀者擁擠到一座標有“上甘嶺戰役規模與作戰情況”的模型前面時,林杉身邊站著的一名雙頰鮮紅、約有十八九歲的青年戰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用動人而朴素的語言,向參觀者介紹戰友們如何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堅持坑道斗爭,終於使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取得了最后勝利……此時,林杉覺得全身的血液沸騰起來,心頭頓時涌動起了要在銀幕上展現他們英雄風採的強烈沖動。

不久,林杉回到北京。這時恰好東北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前身)的導演沙蒙也來到北京。沙蒙聽完林杉朝鮮之行的講述之后,異常激動地說:“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呀!”然后又非常堅定地說:“走,到朝鮮去,必須要拍攝《上甘嶺》!”

1954年的初春,北京城已漸見暖意,而東北的丹東仍然寒意逼人,棉衣還不能脫身,沙蒙和林杉准備到朝鮮去採訪並體驗生活。此時還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由於他們剛從北京來,沒有帶自己的棉衣,考慮到朝鮮更加寒冷,志願軍首長找來戰士的棉衣讓他們穿上。林杉還能找到合適的棉衣,但沙蒙身材高大,志願軍部隊有關領導想盡辦法為他找了一套特大號的棉軍服,但他穿在身上還是繃得緊緊的,褲管和袖管既短又窄,顯出了“捉襟見肘”的滑稽相,逗得站在一旁圍觀的戰士們掩嘴而笑。

就這樣,林杉與沙蒙便以志願軍戰士的身份,開始了將近200天的“戰地生活”。到1955年初夏,他們完成了該片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暫定名為《24天》。劇本講述了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接收某陣地后,在缺糧斷水的情況下堅守坑道,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以驚人的毅力堅守24天,最終迎來大部隊的反攻勝利的故事。

接下來的工作便是物色演員,准備開機拍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