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國 陳衛平 庹曉芹
於都人民傾其所有支援紅軍
贛州市委黨史辦副主任陽振樂在他的著述裡說:“中央紅軍在贛南蘇區准備突圍轉移和進行集結休整期間,贛南蘇區人民傾其所有,無私奉獻,傾力支援和掩護紅軍突圍轉移。”於都人民為中央紅軍長征做出了巨大貢獻,34萬於都人民全力支援中央紅軍。
當時,於都河河寬600多米,為了保証紅軍順利渡河,於都人民大力支援紅軍,調集了800多條大小船隻,有的用作架設浮橋,有的用作擺渡。為了搭建浮橋,沿岸群眾和縣城居民幾乎將家中所有的門板、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獻了出來。現在,在當地還留下了許多這樣的故事:一位趙姓老表聽說紅軍架設浮橋需要木料,就要拆瓜棚,當時南瓜還未完全成熟,紅軍材料征集組的同志勸阻他說:“瓜還沒有熟,瓜棚不能拆!”他一聽,“啪”地一下就把瓜藤扯斷了,並主動把搭瓜棚用的木料扛到了於都河邊,還特地為紅軍煮了一擔南瓜湯。甚至有一位曾姓老大爺將自己准備用來做棺材的“壽木”也拿來了,紅軍戰士過意不去,執意不收,老大爺發了火,嚷道:“你們是不是嫌我的木材不夠好?”
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在於都集結休整和安全突圍,根據中革軍委的統一部署,於都縣積極組織武裝配合紅軍,牽制和阻擊敵人,封鎖消息,為中央紅軍集結轉移提供安全保障。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紅軍經過一年的浴血奮戰,傷亡嚴重,亟需補充兵員,於都人民積極支持,全縣各鄉都設置了“擁護紅軍委員”,積極動員子弟參加紅軍。中央紅軍在於都休整結集時,於都縣委遵照中革軍委的命令,將剛加入紅軍的9700名戰士,編為8個補充團,補充到主力軍團。紅軍8.6萬人中,中央機關有1萬多人,在7萬多名紅軍戰士中,於都籍戰士佔到了十分之一強。
熱情好客的於都人民對集結在境內的紅軍子弟兵,格外親熱,如同家人。當時任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政治委員的楊成武在《別了,於都河》一文中,這樣寫道:“這裡的鄉親們沒有把我們當外人,甚至待我們勝過親人……他們寧可自己一家擠在一間小屋子裡,也要騰了寬敞的屋子讓我們住。他們幫我們補衣裳、教我們打草鞋,像逢年過節迎親人一樣,給我們捧來香噴噴的紅薯、紅米飯和可口的菜肴。大娘、表嫂還跑來搶著洗衣服、燒開水,鄉蘇維埃的同志還捧來鋪草……我們在這裡住下后,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一起戰斗,結下了更深厚的情誼,真可以說是同生死、共患難了……”
紅軍主力軍在於都境內集結,吃飯是一件頭等重要的大事,將近9萬人的大部隊,一天就吃掉上千擔稻谷的米。集結期間,於都人民貢獻糧食90萬擔、銀元81.9萬塊。同時,每天要把上千擔稻谷加工成米,也是一項繁重的勞動。為了保証稻米的供應,於都每個鄉、每個村、每個屋場甚至每戶人家都動員起來了。主要由老人、婦女、兒童組成一支一條龍的隊伍:把征集的稻谷,從每家每戶挑到一座祠堂,集中幾座礱、幾個碓,日夜不停地礱米、舂米、篩米。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有一面展壁上挂滿了草鞋,在排列中展現出一幅長征路線圖。“在中央紅軍集結於都期間,於都人民為中央紅軍編制了大量草鞋。辛勤耐勞的於都婦女和老人,在推礱、篩米的空隙裡,為紅軍趕做一雙雙結實的草鞋。在那一段時間裡,很多村坊、屋場直至夜深人靜,還此起彼伏地傳來木槌在大石頭上捶打稻草的響聲。”講解員講起這一段往事,充滿深情,淚眼蒙眬。
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紅軍將士傷亡極大,當時安置在於都境內的傷病員約6000名。於都縣的黨政組織將安置6000多名傷病員任務落實到戶,禾豐區各家各戶都安置了1至2名傷病員,最多的一戶安置了7名傷病員。傷員到戶,群眾待如親人:一方面精心照料,哪怕自己的家人吃糠咽菜,也要把有限的主糧讓給傷病員吃﹔另一方面又拜能者為師,結伴上山採回草藥,為傷病員醫治傷病。
在中央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展示著一個藤編的搖籃,這是於都人民義不容辭地接收、撫養各軍團紅軍指揮員的后代,解除他們突圍行軍的后顧之憂的見証。當時,紅軍留下的一批家屬,也由於都人民負責安排或轉移,為了保護她們,不少群眾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留下了不少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贊歌。
中央紅軍突圍轉移,按照“三人團”的部署,採取的是“搬家”的方式。因此,在於都的青壯年男丁幾乎都參加紅軍的情況下,還要組織一支龐大的運輸隊伍,隨同紅軍主力一齊行動,任務的艱巨程度,是不難想見的。盡管如此,於都人民還是積極響應政府征集民夫的號召,組織了不下1萬人的隊伍參加運輸隊、擔架隊。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紅軍突破第二道封鎖線后,奉命返回家鄉﹔一部分參加紅軍,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到達陝北。如:抬當時僅有的一台發報機的謝寶金、段九長,挑彈藥的謝緊錦,擔架隊長曾傳輝等。但是絕大部分民夫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永遠留在了長征路上。
頻道精選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