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國 陳衛平 庹曉芹
夜渡於都河邁開長征第一步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我們駐足在中央紅軍出發地紀念碑前,默頌著碑座左邊陸定一手書的《長征歌》第一首:“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曾懿華告訴我們,詩中描述的,是中央紅軍夜渡於都河開始長征的真實寫照。
1934年10月17日至21日拂曉,中央第一野戰縱隊、第二野戰縱隊與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共8.6萬中央紅軍將士,從東門等8個渡口,渡過600多米寬的於都河,踏上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今天,在長征出發地紀念館裡,我們可以看到描繪當年紅軍渡河的油畫、情景作品。作品中,紅軍戰士在浮橋上果敢前行,火把在於都河的河面上倒映出閃爍的波光。
據史料記載,渡河時,中央紅軍是按照中央第一野戰縱隊、第二野戰縱隊居中,紅一、紅九軍團為左翼前鋒、后衛,紅三、紅八軍團為右翼前鋒、后衛,紅五軍團為總后衛的隊形出發的。在中央紅軍出發地紀念園江邊,有一個長征渡口。游園的群眾告訴我們,當年毛澤東就是從這裡過河的。1934年10月17日傍晚至18日拂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隨同中央第一野戰縱隊,從於都孟口至古龍嘴浮橋渡過於都河,經於都的黎村、上坪、畚嶺等地,於20日到達安遠合頭﹔中央第二野戰縱隊於18日晚至19日拂曉,從於都花橋至洛口塘過河。在此前后,中央紅軍主力一、三、五、八、九軍團先后過河。21日晚,前鋒突破敵封鎖線,中央第一、第二野戰縱隊離開中央蘇區,隨軍西進。
1O月21日至22日晨,中央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全部突破第一道封鎖線,離開中央蘇區繼續西進。
一顆子彈橫跨80年重回於都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陳列著一顆81年前從於都出發,80年后重回於都的子彈。這顆子彈的原擁有者是楊得志。1934年7月,楊得志任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團長時,在福建溫坊戰役中從敵軍被俘連長手中繳獲了這顆子彈,這顆子彈成為將軍對長征的珍貴的記憶,一直伴隨他南征北戰屢建奇功。
2014年10月17日,這顆子彈連同另外兩顆子彈,由楊得志之子楊建華捐獻給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2014年10月17日,於都縣舉行了“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出發80周年”主題系列活動。紅軍后代、原紅軍部隊代表、黨史軍史專家等1000余人齊聚於都。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朱德元帥的外孫劉建、黃克誠大將之子黃煦、羅瑞卿大將之子羅箭、徐海東大將之女徐紅、張雲逸大將之子張光東、楊得志上將之子楊建華等出席了活動。活動中,楊建華捐獻了子彈。
我們雖然沒有親臨活動當日的盛況,但卻能感受到當年中央紅軍將士和他們的后輩對於都濃濃的深情。這種濃情,有的化為文字,有的化為行程。楊成武為於都留下了“長征渡口”的石碑題詞,陸定一為於都留下了手書《長征歌》第一首,葉劍英為於都留下了為緬懷當年贛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寫的詩“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於都濺濺鳴,梁上伯堅來擊筑,荊卿豪氣漸離情”,周恩來為於都留下了“於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的感嘆……楊建華捐贈子彈后深情地說,希望通過此舉讓更多的人銘記長征這一偉大壯舉,弘揚長征精神﹔曾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說,這裡是紅軍的故鄉,也是新中國的重要源頭,我們要傳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的光榮傳統,爭取實現每一個人的中國夢﹔毛澤東之孫毛新宇發來賀信,說“我很想去現場回顧爺爺走過的足跡,但因工作忙脫不開,故不能前往,謹以此信表示熱烈的祝賀!並預祝主題系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2015年6月25日逝世的老紅軍鐘明,是長征出發后重回於都定居的紅軍代表之一。2012年6月29日,鐘明在聽到《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台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后,掩飾不住內心的欣喜和振奮,與家裡人一起在門前燃放了一串長長的鞭炮表示慶祝:“想當年,身邊的戰友一個個犧牲了,很痛心呀!面對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當好這個接班人,堅定地跟著共產黨走,好好工作,建設好我們這個國家。”
曾懿華對我們說:“如今,於都人民不負中央紅軍及他們的后代、黨和政府的期望,利用一個個紀念館、博物館、主題雕塑、舊居、紀念地,利用一塊塊展板、一張張郵票、一個個情景作品、遺物,生動講述紅軍長征歷史。在於都,連小學生都能對當年紅軍長征出發的歷史侃侃而談,預示紅色基因將在於都代代傳承。”
頻道精選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