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濤羅平漢
三、“現代化”的語義用法
在對“現代化”進行縱向和橫向的用法進行全面考察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分析“現代化”語義上的用法,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現代化”的詞性差異
從詞性看,“現代化”在黨的文獻中主要有三種用法:一是作為形容詞使用,指實現了現代化的意思,相對傳統、落后而言,近似於“先進”“發達”。此種用法最多,如“現代化工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二是作為動詞使用,是指從傳統(或落后)向現代轉變的過程和任務。如“國防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等。這一用法比較貼近歷史學關於現代化的定義。三是作為名詞使用,意指具有現代化特征的某種狀態,作為一個目標,如“農業的現代化”“國防的現代化”等。這三種詞性用法上的差異,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推進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即既把現代化作為目標和任務,又作為實現民族復興、走向共產主義的路徑。
(二)“現代化”的邏輯層次
從“現代化”使用的邏輯層次看,可分為三個:在宏觀層次上,和社會主義、國家、事業、建設、道路等詞連用,如“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這一層次概念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強調“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在中觀層次上,和經濟、社會、科學文化、國防等連用,如“經濟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等。在微觀層次上,和具體的事物連用,如“現代化的工廠”“現代化兵種”等。歷史地看,“現代化”最初在微觀層次用得多,后來擴展到中觀層次和宏觀層次,然后又從宏觀層次擴展到各個領域,總體呈現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及小”的特點。從邏輯上看,層次越微觀,涉及的面越小,特指的越具體﹔層次越宏觀,涉及的面越廣,涵蓋的領域越多。從領域上看,“現代化”最初用於國防、經濟領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擴展到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呈現內涵不斷發散的特點。
(三)“現代化”的生成路徑
作為記錄和反映中國共產黨思想的載體,黨的文獻中各種有關“現代化”的概念,與中國共產黨在特定歷史時期面臨的任務有關。從“現代化”開始大量出現在黨的文獻的1938年看,正值全面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戰勝敵人,因而提出了與“國防現代化”相關的一系列概念。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恢復生產、發展工業的任務,因而在經濟領域提出了一系列與“現代化”相關的概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現代化”的用法逐漸擴展到各個領域。黨的十八大召開后,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臨更為明確的目標,更為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因而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就是說,“現代化”的相關概念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發展階段面臨重大任務的反映,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推進現代化的方略。
綜上所述,通過縱向和橫向考察黨的文獻中“現代化”的各種用法,並對其進行文本分析,可以看出黨的現代化思想的歷史脈絡和豐富內容,亦可窺見中國共產黨推進國家現代化的基本方略。“現代化”是一個開放、動態的概念,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黨的文獻必將呈現出關於“現代化”更多、更豐富、更精彩的圖景,這將為國家現代化的進程提供有力的指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也將越走越寬廣。
〔作者方濤,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生﹔羅平漢,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北京100091〕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