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崢嶸
成為民主組織的發起人
從1939年冬到1941年春,國民黨接連發動了兩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鑒於大革命失敗的教訓,開始注意到做國民黨內部愛國人士的工作。皖南事變后,便開始在國民黨內部建立中共的外圍組織。1941年夏,成立了“中國民族大同盟”,1942年改稱“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簡稱“民革”。“民革”的成員大部分是國民黨民主派人士,也有共產黨員和其他民主黨派成員參加。
1943年初,憲政運動再度興起的時候,在周恩來、董必武等啟發幫助和“民革”的活動聯絡下,譚平山等成立了“時事座談會”,通過這個座談會,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團結各種民主力量。事前,譚平山先找到甘祠森說:“現在抗戰處於一個很困難的時期。抗戰初期,大家興高採烈,抗戰救亡運動搞得很活躍,現在蔣介石一壓,沉寂了。過去的運動,文化界、青年界比較活躍,政界、教育界、工商界要差一些。政界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國民黨內也有些民主進步分子、中間分子,需要有人去團結他們。幾個朋友和我談到這個問題,打算搞個座談會,你認為如何?”甘祠森極力支持譚平山的意見,並由他出面,先后與郭春濤、許寶駒、鄧初民、陳銘樞等取得聯系和同意。以后,這個座談會定名為“民主同志座談會”。董必武還專程到譚平山家中了解民主同志座談會情況。董老聽后很感興趣。他說:“你們這個座談會搞得很好嘛。抗戰的勝利,民主的實現,要靠大家去做才有希望嘛。你們交了許多同情革命的朋友,也是對我們黨的支持嘛。”這個“民主同志座談會”堅持了3年多。
1943年8月,譚平山與參加民主同志座談會的陳銘樞、楊杰等發起組織成立國民黨內民主派組織。先成立了一個籌備小組,譚平山是小組主要負責人之一,這個組織最后定名為“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譚平山領導的10人小組還研究“民聯”的政治主張和組織路線,認為應該以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為旗幟,團結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的愛國民主分子同國民黨內的反動派進行斗爭,“主張中國國民黨應即自動結束黨治,建立舉國一致的民主聯合政府”。
從1944年上半年起,“民聯”開始吸收會員,擴大組織,著重政治傾向好的,政治上可靠的和政治上能發揮作用的三個條件,採取比較慎重的方針。是年冬天,譚平山積極籌劃召開民聯全國代表大會,建立中央領導機構,制定政治綱領和組織章程。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代表中共應邀到達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譚平山、張瀾、沈鈞儒、黃炎培、郭沫若等民主人士在重慶機場歡迎並會見了毛澤東。9月2日,譚平山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舉行的慶祝中蘇同盟條約簽訂和歡迎毛澤東來渝參加國共談判的雞尾酒會上,又一次與毛澤東見面,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新華日報》發表了《發揚民國十三年的精神》的時評,說:“譚平山先生和毛澤東同志都是民國十三年並肩奮斗的同志,回想起22年以前,國共兩黨和全國愛國同胞在孫中山先生領導下,精誠團結,終於推動了民國十六年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這些事實,一定會有深切的感受的。”
在香港從事民主運動
1947年以來,國民黨加強了對民主黨派的迫害,造遙說:“民聯和民盟等組織受中共的控制。”7月初又公布所謂“勘亂總動員令”。有人告訴譚平山,蔣介石想干掉他的危險信號已經出現,勸他趕快離開上海。譚平山於是年秋出走香港,再一次過他的流亡生活。
這次流亡生活和他1928年到上海相比,譚平山的心情不一樣。中共組織對他的生活和工作,給予熱情的關懷和支持,他的斗爭目的也更加明確了。他准備以香港為基地,團結各界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組成廣泛的統一戰線,推動華南民主運動的發展。他在香港的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注意。《星島晚報》以《民主“美髯公”譚平山》為題,介紹了譚平山的生平,回顧了譚平山早期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組建廣東黨組織的歷史功績和影響,再次提出過去有關“南譚、北李、中間陳”的說法。《華商報》載文介紹譚平山說:“譚先生為國民黨元老,現在為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央常務干事,他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事業有年。而今皓首銀須,精神矍鑠,縱談民主極具信心。”譚平山回答記者時說:“此次南下的任務,是受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之命,與國民黨諸先生籌商國民黨民主派的聯合計劃。”
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正式成立,發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宣言》、《告本黨同志書》,並通過了《中國國民黨行動綱領》等文件,公開宣布本黨是脫離蔣介石控制的國民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大會選舉李濟深為主席,譚平山、何香凝、馮玉祥、蔡廷鍇、朱蘊山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當天,譚平山揮毫賦詩《迎一九四八年十韻》,發表在《華商報》上。詩雲:
香島風雲會,煮酒賀新年。
舉首向北望,大地遮烽煙。
百萬豪杰士,揭竿衛人權。
京畿旗震動,崩潰豈偶然。
吸爾貪污吏,欲壑深難填。
好戰者必死,獨夫生命捐。
可敬老戰友,道義符鐵肩。
相率整齊鼓,持節窮益堅。
摧毀凶殘敵,號角集英賢。
眾志自成城,衰朽願執鞭。
1948年,整個中國的政局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革命勝利在望。美蔣反動派為阻止中國革命繼續前進,開始扶植所謂“新的第三種勢力”,把已經被拋棄的中間路線經過喬裝打扮,作為旗幟打了出來。1948年1月,政學系的《大公報》連續發表了《自由主義者的信念》、《國際第三方面勢力的抬頭》等社論,宣傳所謂“自由主義”的“中間路線”。3月3日,譚平山與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鄧初民、侯外廬等,出席香港《華商報》召開的在香港各民主黨派代表和各民主人士以“美蔣‘和談’陰謀與‘自由主義’運動”為題的座談會,譚平山發表“爭取全民集體自由,個人自由才有保証”的談話,號召大家對自由主義運動,“不僅要洞悉其陰謀,揭破其陰謀,還要和他們作堅決的積極的斗爭”,指出:“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就是向反動的獨裁統治者爭取中國人民的集體自由,然后我們每個人的個人自由才有保証。”
6日,他在香港《華商報》發表《鞏固統一戰線,粉碎和平陰謀》的文章,指出:“美國施展和平陰謀”,實際上是為蔣朝“輸血的工作”,是一種“補救”。美蔣發動和平攻勢的目的有三:第一、“一方面是企圖欺騙中國人民,掩飾美帝援華亡華,延長中國內戰的罪惡﹔一方面,是企圖代蔣府尋找一個喘息的機會,以待美援到手,恢復掙扎力氣”。第二、“分化革命勢力,爭取一班對美帝有幻想的‘自由分子’,‘中間路線者’,改善蔣朝盡失民心的孤立狀態”。第三、“故意散布和談空氣,明知不可能,卻可以推卸內戰責任,而轉移於民主黨派。為此,對美蔣的和平陰謀,除了揭露和打擊之外,還要整頓我們的革命隊伍,清除一班苟安妥協的動搖分子,鞏固革命的統一戰線,把革命戰爭進行到底”。
響應中共“五一”口號
1948年5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
5月5日,譚平山代表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同民革代表李濟深、何香凝,民進代表馬敘倫、王紹鏊,民盟代表沈鈞儒、章伯鈞,農工民主黨代表彭澤民,以及李章達、蔡廷鍇、郭沫若等各民主黨派的負責人、無黨派人士,聯名通電國內外和致電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熱烈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表示願同國內各界及海外僑胞,“共同策進”,“以期根絕反動,實現民主”。在香港,《華商報》以《目前形勢與新政協》為題召開座談會,譚平山因故未出席,但是,他向座談會提交了一份書面意見,表示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五一”號召,舉行新的政治協商會議。22日,譚平山在《華商報》發表了《適時的口號———論中共“五一”節口號》的文章。文章分析了形勢,指出:反動勢力正在沒落,而進步勢力正在增強,在這樣有利於民主勢力的形勢下,民主黨派保持現狀,不做進一步要求的表示,是不能滿足人民要求的。中共的“五一”節號召,就是適應人民要求的號召。又指出:新的政協是各民主黨派分擔革命責任的會議,而不是分配勝利果實的會議。
7月15日,譚平山出席在香港的民主黨派代表、民主人士等在六國飯店舉行的集會,紀念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愛國民主人士聞一多、李公朴。他在會上發表演說,希望大家學習聞、李兩教授的革命精神,“行百裡者半九十”,要吸取辛亥革命和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不要上當受騙,將革命進行到底。
8月20日,為紀念廖仲愷先生殉國23周年,譚平山著文《完成廖仲愷先生遺志》,指出:廖仲愷先生的革命精神是永遠活著的,活在國民黨民主派心中,活在真正革命的三民主義信徒心上,活在一切革命群眾心上。直到現在,他的精神更因人民革命力量的廣泛發展而發揚光大。號召實行廖先生遺志,建立比民國十四年更進一步的民主聯合政府。
中共中央與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進一步協商后,決定邀請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代表到解放區去,一起研究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具體事宜。周恩來親自領導這項工作,希望譚平山帶動其他民主人士代表一起北上。9月15日,譚平山與沈鈞儒、郭沫若、蔡廷鍇等在中共南方局的有關同志護送下,動身離開香港乘船北上,經過16晝夜的顛簸,抵達丹東進入東北解放區。10月14日,中共發給東北局高崗、李富春電指出:“譚平山為中共秘密黨員,譚的組織關系一向由周、董聯系。”11月25日,中共中央代表和到達哈爾濱的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各民主人士在一起,就新政協的性質、任務等問題,達成協議,並開始了籌備建立新中國的工作。
1948年底,國民黨瀕臨全國崩潰,美蔣反動派又策劃了新的“和平”陰謀。他們企圖用李宗仁代替蔣介石的“換馬”把戲,“尋找途徑,恢復和談”﹔宣稱要組織有“自由分子和黨派參加的,包括共產黨在內的聯合政府”﹔他們還策劃了西南五省的聯防運動,企圖阻止革命向前發展。1949年1月22日,譚平山與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等 55 位抵達解放區的各民主黨派代表和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一道,發表了《對時局的意見》,一致響應中共中央關於召開包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民主人士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並宣布:“願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貫徹始終,以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中國早日實現。”
2月1日,譚平山與進入解放區的56位民主人士致電毛澤東,盛贊解放區和人民革命的勝利,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復電表示歡迎,贊揚“諸先生長期為民主事業而努力,現在到解放區,必能使建設新中國的共同事業獲得迅速成功。”
25日,譚平山與沈鈞儒、李濟深等35位民主人士,由東北到達解放了的北平。從此,他更加積極地投入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的戰斗中。
4月23日,譚平山代表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與其他民主黨派負責人李濟深、沈鈞儒、章伯鈞、黃炎培、馬敘倫、彭澤民、李章達、蔡廷鍇、陳其尤等發表聯合聲明,一致表示贊同和竭誠擁護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對人民解放軍發出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開幕。譚平山出席了這次會議,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並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親切接見,使他終生難忘。
在以后的歲月中,譚平山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為發展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