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耘
1958年7月20日,第一輛東方紅拖拉機開出廠房
一拖生產的“東方紅”拖拉機,上了1962年版第三套1元面值的人民幣。
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是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興建的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它生產的“東方紅”拖拉機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並被印在1962年版第三套人民幣上……直到今天,“東方紅”拖拉機仍然可以算做中國制造的一個代表性符號。
本文作者從事政協文史資料工作,曾專程到河南洛陽市澗西區政協文史委和一拖採訪,當地同志和老師傅提供的相關資料,使我們得以比較全面地了解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和“東方紅”拖拉機的故事。
選址
毛澤東為東方紅拖拉機選家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新生的人民政權財力非常有限,資金嚴重匱乏,可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中央政府硬是咬緊牙關拿出了4億多元,從國外進口了2.8萬台拖拉機,首先供給東北等地的國營農場使用。
這些拖拉機對當時新中國的80多萬個村庄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剛剛獲得新生的億萬農民連同剛剛獲得解放的土地一起,熱切渴望著“耕田不用牛”的偉大時代。
我國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就開始規劃並決定借助蘇聯援助設計和建設我國第一個拖拉機制造廠,然而在一拖的選址問題上,還頗費了一些周折。
早在1953年2月,第一機械工業部(簡稱一機部)汽車工業管理局就成立了新廠籌備處,新廠籌備處拖拉機工廠籌備組根據農業部的意見,考慮到農業機械化事業應首先在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個地區發展,初步選定了哈爾濱、石家庄和西安三地,作為建設拖拉機工廠的可能地點。
同年8月,黨中央從全國的工業布局和國防安全考慮,明確指示應在中原地區的河南省選擇廠址。接著,便在河南省境內的鄭州、洛陽、偃師、新安、陝縣5個地方進行踏勘,搜集資料。
這一年的12月,國家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富春到洛陽考察建廠條件,在對全國80多個城市、100多個村鎮考察之后,李富春同志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哈爾濱、石家庄、西安、鄭州、洛陽等城市都希望把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建在自己的土地上。
據《一拖廠志》記載,1954年1月8日,李富春回到北京向毛澤東主席匯報選址問題時,毛澤東主席曾幽默地說:“洛陽九個朝代的皇帝都住下了(洛陽有九朝古都之稱———編者),還放不下一個拖拉機廠嗎?”於是,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國家計劃委員會很快就於2月20日以計發字116號電文,正式決定中國第一個拖拉機制造廠選在洛陽市的澗河西部地區建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