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回茶陵: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

盧 潔

2016年03月29日14: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不‘思故鄉’‘思井岡’”

1965年5月21日,72歲的毛澤東乘汽車離開長沙,由張平化、汪東興陪同重上井岡山。他上午11時從長沙乘專列,下午1時到達醴陵,換乘汽車,經攸縣渡過洣水河,下午4點40分到達茶陵。

毛澤東來到茶陵縣委辦公室,工作人員裝上自帶的簡易木板床,吃了簡單的晚餐,他和陪同人員在縣委大院散步。那天剛好是農歷小滿,他一邊散步一邊低吟解縉的《夜泊茶陵》:“秋風淅瀝秋江上,人自思鄉月自明”,並對張平化說:“我們也是夜泊茶陵,不過,我們不‘思故鄉’‘思井岡’!”

散步回來,毛澤東提出要借茶陵方志看看。縣檔案館找來一套線裝清同治九年版、1933年重印的《茶陵州志》。這套州志,毛澤東讀到凌晨3點才就寢。

次日上午,毛澤東應約同茶陵縣委、縣政府的同志合影。之后經永新重上井岡山。

回到魂牽夢繞的井岡山后,毛澤東說:“我早想回井岡山看看,一別就是三十多年。為創建這塊革命根據地,不少革命先烈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犧牲時都隻有二十幾歲呀!沒有過去井岡山的艱難斗爭,就不會有今天。”“我勸大家,日子好過了,井岡山的精神不能丟了。”

幾天后,他以一首《念奴嬌·井岡山》記錄了這次行程:

參天萬木,千百裡,飛上南天奇岳。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台亭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礡。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

此后,在鄧穎超索詩的“壓迫”下,他又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1965年重上井岡山,毛澤東留下兩首詩詞。而以井岡山為題的詩詞,在現在官方公布的毛澤東67首詩詞中,就有3首(另一首是《西江月·井岡山》),這在毛澤東詩詞創作中是鮮見的。

茶陵的兩個“第一次”

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史詩。透過以井岡山為題的詩詞,我們讀到了中國革命的脈動,尤其是“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兩句,道出的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詩詞中的“三十八年”,指向了歷史的深處——1927年11月,茶陵的兩個“第一次”。1936年夏秋之際,剛剛結束長征到達陝北的毛澤東,在保安第一次接受美國進步作家、記者埃德加·斯諾的採訪,他在自述時說:“1927年11月第一個蘇維埃在湖南邊界的茶陵成立了,第一個蘇維埃政府選舉出來了。”這段文字第一次收入發表在1937年和1938年在英國和美國出版的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1938年,該書中譯本在上海用復社名義出版,改名為《西行漫記》。

這段被毛澤東詩情畫意地譽為“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的歲月,又是怎樣的一幅歷史畫卷?大革命失敗后,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不久,11月上旬,國民黨李宗仁和唐生智兩集團戰爭爆發,毛澤東審時度勢,認為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發動攻勢,方向就是茶陵縣城。他因為腳背潰爛而不能隨軍,由團長陳皓和第一營黨代表宛希先率第一營和特務連執行。11月18日,工農革命軍攻克茶陵。但是軍隊在茶陵一個多月沒有做群眾工作,每天的工作只是三操兩講和兩點名。起初在茶陵成立的人民委員會,縣長譚梓生是部隊派來的,其他人員仍是舊的政府人員,群眾很不滿意。宛希先寫信給毛澤東匯報。毛澤東在寧岡立即回信,主張打碎舊的縣政權機關,充分發動群眾,成立真正代表群眾利益的工農兵政權。工人出身的譚震林被選為政府主席,這就是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工農革命軍還幫助茶陵組織了赤衛隊、縣工會、縣農會等組織。

此后不久,12月21日,中共中央致信朱德,指出:“桂東的北面茶陵、酃縣以至江西蓮花均有毛澤東同志所帶領的農軍駐扎,不知你們已和他聯絡否?”“你們確實聯絡,共同計劃一個發動群眾、以這些武力造成割據暴動局面,建立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權。”也就在此時,1927年12月下旬,國民黨李宗仁和唐生智兩集團戰爭告一段落,湘軍地主武裝向茶陵反扑。原被打散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團第三營到茶陵和第一營會合,經過激戰退出了茶陵縣城。團長陳皓因遭到挫敗而嚴重動搖,公開聲稱工農革命軍沒有前途,企圖把部隊往南帶,投靠國民黨軍隊。毛澤東專門趕到茶陵,當晚召開營干部緊急會議,扣押了陳皓一伙,將工農革命軍帶回寧岡礱市。在會上,毛澤東宣布前委決定:“撤銷陳皓一切職務並立即處決。”他還總結工農革命軍在茶陵不做群眾工作的教訓,明確提出革命軍隊應當擔負的三大任務:第一,打仗消滅敵人﹔第二,打土豪籌款子﹔第三,做群眾工作。這是毛澤東對人民軍隊的巨大貢獻。

隨著茶陵、遂川、寧岡先后建立工農兵政府,毛澤東開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最終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憶往昔,不由地想起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的講話。他指出:“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道路是多麼不容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接著,他進一步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梳理毛澤東在茶陵創建第一個紅色政權的這段歷史,給我們很多重要啟示:

一是,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在黨的八七會議上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這一對中國革命有著極其重要意義的論斷,但是,真正通過槍杆子建立紅色政權,是從創建茶陵工農兵政權開始的。它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取得了經驗,並由此作為起點,開辟了中國革命的道路,茶陵和當時的湘贛邊6縣一道,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二是,“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說的正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崢嶸歲月。毛澤東動情地說:“我早想回井岡山看看,一別就是三十多年。為創建這塊革命根據地,不少革命先烈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犧牲時都隻有二十幾歲呀!沒有過去井岡山的艱難斗爭,就不會有今天。”展望未來,他說:“將來會更好、更神氣。但是我勸大家,日子好過了,井岡山的精神不能丟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率領人民大眾奮斗了28年,創建了新中國。這是一段怎樣浴血奮斗的艱辛歷程?如果沒有對中國革命必勝的理想信念,又如何能夠堅持到底?如果沒有流血犧牲、挫折失敗,又怎麼能“更好、更神氣”?茶陵就是這種歷史過程的真實寫照和見証。

歷史從這裡走來,紅色政權從這裡開始建立,茶陵是歷史的發生地。此時,我們仿佛聽到了歷史的足音:89年前的1927年,34歲的毛澤東指揮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並在井岡山堅持了一年多的斗爭。而38年后,72歲的毛澤東“千裡來尋故地”,回顧人生最為“壯懷激烈”的斗爭歲月,汲取井岡山精神的力量,為的是“展望未來,將來會更好、更神氣。”這裡既是他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尋路起點,也是見証他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奮斗終生的“故地”。

頻道精選


毛澤東曾向哪位大將“借寶”(組圖)

賀龍女兒賀曉明談紀念賀龍元帥誕辰120周年

緬懷上將王震:功耀天山創軍事奇跡 開創新中國農墾事業

毛澤東稱誰不可不授上將軍銜(組圖)

周恩來曾因何事向下級道歉檢討?

哪位開國大將曾救過蔣介石的命(組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