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
梅益,1914年1月9日出生於廣東潮安,原名陳少卿,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一、二、三、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一、五屆委員。1929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193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上海淪陷后,他在上海從事地下黨的工作,此期間他翻譯了史沫特萊、斯諾等多人的進步作品,包括翻譯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教育了幾代人的作品。
一
梅益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在潮州城南小學接受新式教育。在學校,梅益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如飢似渴的汲取各種知識,從郭沫若的《女神》、蔣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到冰心、泰戈爾的詩集。梅益還經常到青年書店閱讀《洪水》、《拓荒者》等進步刊物,這些書刊對他思想的進步影響很大。
1930年七、八月間,梅益由潮安經上海到達北平,他一邊求學,一邊尋找革命組織。
1934年,梅益開始在北平《晨報》、天津《庸報》及上海《申報》等刊物上發表散文和譯作,也就是這一年,通過陳伯達的介紹加入北方“左聯”。1933-1934年期間,北方“左聯”遭到國民黨特務組織的嚴重破壞,許多同志先后被逮捕。為躲避特務的搜捕,梅益輾轉來到上海,與何家槐、王淑明一起編輯出版上海“左聯”的機關刊物《每周文學》,並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和由其組織的抗日救國運動。
1937年梅益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地下黨工作時,擔任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文委書記。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處於日軍佔領區包圍中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淪為“孤島”。日軍將上海新聞界的抗日宣傳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挖空心思的用各種手段來禁止抗日宣傳。在日軍的淫威下,上海租界內出版的大批中文抗日報刊不得不停刊或外遷,如《申報》、《民國日報》、《大公報》及《時事新報》等先后宣布停刊﹔《立報》遷香港,《救亡日報》遷廣州,《抗戰》遷武漢……如何突破日偽的新聞封鎖,繼續堅持抗日宣傳,就成為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孤島”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題。
中共江蘇省委根據“孤島”形勢的變化,通過了《關於上海淪陷后上海黨的任務的決議》,決議認為:“今后我黨在上海處在一個新的環境中,日本在租界實力是加強了,租界當局將必然幫助日本鎮壓抗日運動,但日本對上海的佔領是更增加了英法美對日本的嫉視與相互矛盾,而不能完全百分之百的執行日本的每一個意旨,但我們的環境必將日益惡劣。”由此確定黨今后的基本方針是:“繼續鞏固和發揚群眾抗日斗爭情緒,發動組織群眾日常反日斗爭。”
與中文報刊的情況不同,在租界出版的許多外國報刊,如英文的《上海泰晤士報》、《大陸報》、《大美晚報》,德文的《遠東新聞》,法文的《上海日報》,俄文的《俄文日報》等,由於受到各國的保護而繼續刊行,並且都在密切的關注著中日戰爭的進程。由於日軍慘無人道的暴行,加上美英法蘇等國在華利益的損害,這些外文報刊在報道有關中國抗戰的消息時,大多含有中國民眾抗日的言論。鑒於這種情況,避開日軍的新聞檢查和干涉,籌辦一個純翻譯性質的報刊,翻譯和刊載外文報刊中有利於中國抗戰的消息,就成為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者的共識。
江蘇省委和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委托江蘇省委文委,搜集和翻譯租界內出版的外文報刊上的國際時訊及國內抗戰的報道。經江蘇省委同意,江蘇省文委決定由梅益和夏衍共同負責籌辦報刊的具體事宜。
通過拉投資、借貸等途徑,梅益籌到了創刊的經費,又在《大公報》原廣告部主任丁君匋的幫助下,解決了辦公場所和印刷的問題。1937年12月9日《譯報》在上海法租界創刊,經理趙邦榮,發行人丁君匋。梅益、王任叔、林淡秋、姜椿芳、馮賓符、江聞道和潘蕙田等人負責《譯報》的編輯工作。該報為八開四版,售價二分。梅益和夏衍一起負責選稿翻譯,他們又譯又寫,又編又校,每晚一直工作到深夜,所選新聞皆與中國抗戰相關,中國共產黨有關抗戰的主張、中日戰場戰況及國外對中國抗戰的支援等是該報的主要內容,南京大屠殺和八路軍勝利的消息就是《譯報》首先向國內報道的。《譯報》短期內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發行量從幾千擴大到一萬多份,但也引起了日偽的注意,1937年12月20日被迫停刊。
中共江蘇省委決定改變策略,由趙邦榮出面雇佣兩名英商大學圖書公司的外國人任發行人,以英商報紙名義出版,報刊更名為《每日譯報》,1938年1月21日恢復出版。改版后的報刊聘任《申報》原編輯錢納水為總編,王紀華為經理,張宗以為董事長,實則是中共江蘇省委的機關報,編輯成員中包括梅益等絕大多數是共產黨員。他們利用“孤島”的特殊環境,沖破艱難險阻,堅持抗日宣傳。《每日譯報》經常登載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文件,如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發表的《告全國同胞書》等。《每日譯報》堅持刊行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1939年5月18日,報刊的英商發行人被日偽收買而被迫停辦。
在此期間,梅益還按照黨組織的要求創辦了第一份挂洋商招牌的政治性期刊《華美周刊》,在《華美周刊》上轉載了毛澤東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在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的報告》、《什麼是游擊戰》等文章,這份周刊政治色彩鮮明,是當時最具有戰斗力的一個周刊,成為中共江蘇省文委進行抗日宣傳的重要堡壘。同時,他還負責主編或與別人合作創辦了《譯報周刊》、《求知文叢》和《上海一日》等,受到當時負責領導上海工作的南方局書記周恩來的充分肯定。
頻道精選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