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鐵道兵志在四方》:不朽的軍歌 珍貴的遺產

程更新

2016年05月18日09: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不朽的軍歌 珍貴的遺產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今天,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正大步向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鐵路大動脈。在高鐵時代到來的今天,人們不會忘記曾經為中國鐵路建設立下了不朽歷史功勛的鐵道兵。

鐵道兵改工已經30多年,然而,作為“不散的軍魂”的鐵道兵精神,卻在鐵道兵改制單位,在廣大復員轉業的鐵道兵官兵中,乃至在與鐵道兵有過淵源的地方和人群中,得到了廣泛的發揚光大。在傳承鐵道兵精神的過程中,有一支歌起到了特殊作用,這就是《鐵道兵志在四方》(以下簡稱《志在四方》)。這是一首不朽的軍歌,這是一份珍貴的軍事文化遺產。

首先,這首歌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我們知道,《志在四方》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初。歌詞原作者黃榮森是鐵道兵某師文工團團員,改詞作者韓志是鐵道兵工程學院的老師,而曲作者則是著名作曲家、鐵道兵歌舞團團長鄭志潔,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五場的音樂總監就是他。這首歌的歌詞抑揚頓挫,生動形象,文採飛揚。曲調既昂揚激越,又優美流暢。當年這首歌一問世就獲得全軍文藝匯演優秀作品獎,1962年4月21日在《鐵道兵》報文藝版發表,7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每周一歌》欄目播出,獲得很高評價。在隨后的歲月裡,許多著名歌唱家如鄧玉華、劉秉義、李雙江、王珍、韓磊等,都先后演唱過。就在2015年10月7日,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非常星發布”節目中,歌唱家郁鈞劍還演唱了這首歌曲,他對著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說:“我們年輕時,這是一首很流行的歌曲喲!”坐在電視機前的我頓時感慨萬分。郁鈞劍是我的老朋友,第二天,我就給他發了一條短信,表達了我作為一個“老鐵”的感激之意。

第二,這首歌具有很強的戰斗性。相比它的藝術性,這一點更有價值,更值得稱道。古今中外,凡是軍歌,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就是它的戰斗精神,它鼓舞士氣的作用。大家很熟悉的就是二戰時期的蘇聯歌曲。這類歌,寄托著戰士的理想,表達著他們的愛恨,抒發著他們的情懷,記錄著他們的輝煌,印証著他們的人生。《志在四方》真實地反映了鐵道兵部隊的面貌,抒發了鐵道兵官兵的情懷。鐵道兵部隊戰時搶修鐵路,平時參加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長年累月戰斗在最落后、最艱苦的地方。剛剛修好一條鐵路,交給鐵道兵新線管理處運營,官兵們又背上行裝,唱著《志在四方》奔向新的戰場。有道是“好兒女志在四方”,鐵道兵就是祖國的好兒女。《志在四方》這首歌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鐵道兵官兵的真實生活狀態,體現了戰士的高貴品質。本來,鐵道兵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甚至是非常寂寞的,而胸懷理想的戰士們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志在四方》的旋律,歡快律動,積極向上,恰到好處地表達了鐵道兵官兵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的高尚情懷,唱起來活力四射,春光蕩漾,既優美,又豪邁。

第三,《志在四方》具有很高的文化傳承價值。鐵道兵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技術兵種,離開軍隊系列,改工已經超過30年,然而,《志在四方》這首歌卻一直在祖國大地到處傳唱著,經久不衰。對於今天仍生活、工作在祖國四面八方的300多萬鐵道兵老戰士來說,這就是他們的青春之歌,戰斗之歌,生命之歌。對於改制的單位來說,成了他們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1984年,鐵道兵主力部隊改制成中國鐵建,一個師改成一個工程局。不隻一個擔任集團領導的戰友曾感嘆過,剛改制時不懂市場,那真叫艱難。正是《志在四方》中所表達的那種不怕困難,勇於創新的鐵道兵精神,給了他們勇氣和力量,使他們克服了一個個困難,最終走向輝煌。30年過去了,今天的中國鐵建已發展到28個局,成為全國建筑行業體量最大的超大型央企。2006年跨入世界500強時,排名第485位,10年來高歌猛進,現在排名第79位。鐵道兵的其他改制單位,分別在中國的地鐵、高鐵、公路、碼頭、廠建、農業、醫藥、教育、服務等行業后來居上,屢創輝煌。許多普通的鐵道兵戰士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有的當上了大型國企的領軍人物,有的成為成就卓著的專家、學者,還有的當上了軍隊和地方的高級領導干部。《志在四方》唱的是戰士的光榮,唱的是永恆的精神,唱的是不散的軍魂。它的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讓我們為之感動。我們聽到了太多關於這首歌的贊嘆與感慨。

第四,這首歌有很高的“身價”。1963年11月11日,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鐵道兵領導,關切地問:“有一首《鐵道兵志在四方》的歌子是不是你們那裡創作的?”當得到肯定回答后總理說:“我已經會唱了,你們會不會唱呀?”說著,他手扶椅背唱了起來。唱完了對在場的鐵道兵領導同志說:“這首歌寫得好!你們是鐵道兵領導,應該會唱呀。每年新兵入伍要教他們唱。干革命就是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要志在四方。”后來不久,周總理在政協禮堂見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負責人,對他們說,還要在凌晨播放《鐵道兵志在四方》,讓上夜班的戰士能聽到,要連續播一個月。除總理外,中央其他主要領導都十分關懷鐵道兵。毛主席、朱總司令分別為鐵道兵機關報題寫報頭,毛主席曾為鐵道兵機關和鐵道兵修建的工程多次題詞,鄧小平、彭德懷、賀龍等先后到鐵道兵承建的鐵路工地看望官兵。最讓官兵耳熟能詳的是葉劍英元帥的高度評價:“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這一切,看似與《志在四方》這首歌沒有直接聯系,但細想起來,不能不說正是《志在四方》的精神鼓舞了官兵的斗志,他們創造的光榮業績得到了黨和人民的認可。

第五,它具有記錄歷史的重要作用。《志在四方》的歌詞寫道:“離別了天山千裡雪,但見那東海萬頃浪,才聽塞外牛羊叫,又聞江南稻花香。”又說:“要讓那錦繡山河鋪上鐵路網”。《志在四方》真實地反映了鐵道兵官兵生活,記錄了鐵道兵部隊的功績,是一份絕好的歷史記錄。從1945年在東北成立護路軍,到1948年第四野戰軍成立鐵道縱隊﹔從抗美援朝搶修“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到創造成昆線、青藏線等人間奇跡,鐵道兵在祖國大地樹起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官兵們在為祖國、為人民建功立業時,付出的是血汗與青春,乃至寶貴的生命。鐵道兵修建的每一條鐵路沿線,都留下了一座座烈士陵園。全長1100公裡的成昆鐵路旁,安葬著2100名鐵道兵英烈的忠骨。戰士的犧牲和奉獻,贏得的是祖國、人民的尊重。敬愛的周總理把鐵道兵修建的成昆鐵路當作現代工程的代表,與古代工程代表萬裡長城相提並論。上世紀70年代初,當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地位時,周總理送給聯合國兩件紀念品,一件是壁毯刺繡《萬裡長城》,另一件就是象牙雕刻《成昆鐵路》。

鐵道兵老戰士和所有人一樣,都在漸漸老去。然而,他們一生都在唱“背上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志在四方》的曲作者鄭志潔2012年2月因病去世,根據鄭老生前意願,在向遺體告別時沒有放哀樂,而始終播放著《鐵道兵志在四方》。據各地的戰友反映,像鄭老一樣,許許多多鐵道兵老戰士都是這樣聽著《志在四方》走完人生最后一步的。

這是一首戰士的歌,這是一首光榮的歌,這是一首不朽的歌。這首歌將作為珍貴的軍事文化遺產而永遠流傳於后世。讓我們再一次聆聽吧——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

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

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裡去呀

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離別了天山千裡雪

但見那東海呀萬頃浪

才聽塞外牛羊叫

又聞那個江南稻花兒香

同志們那邁開大步哇朝前走哇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

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

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裡去呀

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劈高山填大海

要讓錦繡山河鋪上那鐵路網

今天汗水洒下地

明朝那個鮮花齊開放

同志們那邁開大步哇朝前走哇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

頻道精選


“敵進我進”:毛澤東盤活中國抗戰大棋局

周恩來“勸蔣”“逼蔣”抗日的八封信

陳雲為何主張對犯錯同志“少戴大帽子”

李達怎被贊為129師司令部的“好學生”

抗戰中華國鋒如何“巧改敵人標語”

長征路上周恩來從張國燾槍口智救廖承志

徐向前怎樣教育改造國民黨被俘將領

宋慶齡的“延安密使”:“紅色牧師”董健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