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彭雪楓開具的兩封彌足珍貴的介紹信

鮑林

2016年09月30日08: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聲明:本文原載於《黨史縱覽》2016年第8期,系《黨史縱覽》雜志社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在連雲港市革命紀念館的展櫃中,靜靜地陳列著兩件珍貴的革命文物:一件是彭雪楓為竹溝軍政教導大隊第一期學員張克辛赴洛陽《行都日報》任職開具的介紹信(以下簡稱介紹信一)﹔另一件是彭雪楓為張克辛赴武漢聯絡《新華日報》社長潘梓年開具的介紹信(以下簡稱介紹信二)。這兩封介紹信,原均為張克辛私人保存。

張克辛,1908年出生,江蘇沭陽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失去組織關系。1933年參加吉鴻昌領導的抗日同盟軍,任少將參議。1935年3月被捕,1937年8月經黨組織營救出獄,1938年3月重新入黨。抗戰期間,歷任海屬中心縣委書記兼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三團副團長、團長,淮海區黨委軍事部長、淮海軍區參謀長兼第一支隊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期間,歷任華中第六、第一軍分區司令員,長江縱隊司令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后,任濟南軍區裝甲兵參謀長、江蘇省機械廳副廳長、江蘇省政協常委等職,1999年逝世。2015年,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張克辛之子張矛,將父子兩代人珍藏了近80年的珍貴文獻,捐贈給連雲港市革命紀念館永久珍藏。

這兩封介紹信各1頁,均為毛筆豎排書寫於紅色大八行信箋紙上,文字不分行,不斷句,落款處加蓋“雪楓之印”鈐記。行書字跡端庄、遒勁、流暢,似為一氣呵成。內容如下:

介紹信一

之超、石果先生惠鑒:

張克辛先生為弟好友,現經雷君介紹到《行都日報》館任職,請就近予以協助。弟等近況,統囑張先生代陳,茲不贅述。端此敬頌撰祺。

弟彭雪楓拜啟

五月二十三日

介紹信二

梓年同志:

張克辛同志原在分隊學習,畢業后就洛陽《行都日報》編輯之責,有便即與之一唔,盼與之取得聯系,給予指示為盼。

敬禮

彭雪楓

五月二十四日

由於種種原因,這兩封介紹信的寫作背景、信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等相關情況並未留下明確記載,張克辛生前對該介紹信的交代也較為簡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文獻歷史價值的認定和愛國主義教育作用的發揮。現根據張克辛生前口述,綜合其簡歷、自傳等材料,試對這兩封介紹信的寫作時間、地點、背景、人物等情況做詳細考析,以深入揭示該文獻的歷史價值與重要意義。

關於寫作時間、地點與背景

據張克辛生前回憶,這兩封介紹信均寫於確山竹溝第一期軍政教導大隊畢業前夕,即1938年5月23日、24日。據《彭雪楓年譜》《朱理治傳》等史料記載,1938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向長江局發出中共中央《關於徐州失守后對華中工作的指示》,接電后,長江局立即電令彭雪楓、朱理治到武漢聽取該指示的傳達。彭、朱二人分別從竹溝、信陽出發赴武漢,5月底,二人一同返回竹溝。因此,該介紹信最有可能寫於彭雪楓從竹溝動身去武漢之前。

這兩封介紹信的寫作背景,與張克辛在軍政教導大隊畢業后分配工作一事有關,它見証了張克辛早年曲折的革命經歷和與彭雪楓將軍的一段革命情誼。

早在大革命時期,在南京市立第一中學求學的張克辛,便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2月,經中共秦淮區黨支部書記(公開身份為南京市國民黨秦淮區黨部書記長)謝伏初介紹,張克辛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秦淮區黨部因共產黨員較多,遭國民黨當局查封,謝伏初失蹤,張克辛自此和黨組織失去聯系。

1927年底,張克辛考入上海同濟大學醫學系,后因家庭困難而輟學。1928年至1932年間,張克辛輾轉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參加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在此期間,與當時在上海暨南大學圖書館工作的進步青年婁光琦相識並結為摯友。

1933年,張克辛經同窗好友、愛國將領方振武的侄子介紹,參加了馮玉祥領導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同盟軍北路總指揮吉鴻昌麾下擔任上校情報處長、旅長、少將參議等職。1933年下半年,張克辛因患病無法工作,經吉鴻昌批准,返回蘇北老家。

1934年底,婁光琦在南京創辦進步報刊《國內新聞周報》,張克辛根據中共南京秘密組織指示,進入報社協助婁光琦工作。《國內新聞周報》以馬克思主義觀點辦報,很快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敵視。1935年春,報紙遭查禁,敵特全城搜捕辦報人員。張克辛典當了自己的所有個人物品,湊足錢款,掩護婁光琦逃往北平,而自己卻不幸被捕。

被捕后,面對嚴刑拷打,張克辛始終沒有吐露婁光琦等人的下落。因為得不到確鑿証據,國民黨當局隻好以“受赤共分子影響、危害民國治安罪”判處張克辛6年監禁,將他關入南京軍人監獄。婁光琦到達北平后,經中共北方局秘密黨員郭以青介紹,進入北平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學生集團求知協會,並於193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8月19日,張克辛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出獄當天,赴上海聯絡工作的婁光琦,專程來到南京看望老友。在南京停留期間,婁光琦得知上海秘密黨組織已遭破壞,於是決定改去開封平津流亡學生會(后到竹溝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工作),並介紹張克辛經河南南陽前往延安。

1937年8月,張克辛到達南陽。當時,正值郭以青從中共北方局軍委來到河南,受中共鄂豫邊省委派遣,赴南陽開展工作。張克辛與郭以青取得聯系后,經郭動員,放棄了去延安的打算,轉而准備投考設在開封的河南大學抗敵工作訓練班。

河南大學抗敵工作訓練班籌建於1937年秋,由河大教授范文瀾、嵇文甫在中共河南省委的支持下,以河南大學文學院的名義創辦,目的在於培養救亡骨干,以適應未來長期敵后斗爭的需要。訓練班由范文瀾負責,河南省委派遣鄂豫邊省委統戰部長劉子厚(化名馬致遠)以八路軍代表的名義赴訓練班授課。1937年11月下旬,訓練班在河南大學大禮堂正式開課,經過考試,包括張克辛在內的200多名開封、平津進步青年進入該訓練班學習。

1937年12月下旬,濟南失守,徐州吃緊,日軍開始頻繁轟炸開封。面對嚴峻的局勢,河南省委決定停辦訓練班,組織部分師生成立抗敵工作訓練班農村服務團(1938年初改稱河南省戰時教育工作促進團),沿平漢路徒步南下,沿途開辦短期訓練班培訓各地青年,兼做民運工作。張克辛隨團南下,相繼在許昌、舞陽等地,從事群眾工作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1938年3月,時任河南省委軍事部長的彭雪楓,在確山竹溝以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留守處的名義,開辦軍政教導大隊。教導大隊參照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模式辦學,廣泛招收各地愛國青年入學。張克辛得知后,積極要求參軍。在隨戰教團行動的劉子厚的支持下,張克辛於3月初到達竹溝,進入第一期軍政教導隊學習,並被選拔為分隊長兼教育干事。

在竹溝,張克辛親耳聆聽了彭雪楓講授的《游擊戰術的幾個基本作戰原則》《游擊隊政治工作概論》等課程,接受了嚴格正規的軍事、政治訓練。1938年3月18日,經劉子厚和時任八團留守處民運股長、竹溝中心區委書記的婁光琦介紹,張克辛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張克辛作為第一期學員順利畢業。

據張克辛生前回憶,根據原安排,教導隊學員畢業后將大部分被分配到部隊任職,少數回到地方組建抗日武裝。張克辛愛好寫作,又有辦報經驗,主動要求從事新聞工作。經人介紹,張克辛向彭雪楓提出赴洛陽《行都日報》任職的請求,彭雪楓聽后欣然應允。為了聯絡方便,彭雪楓親自為張克辛開具介紹信,向《行都日報》負責人介紹情況。第二天,彭雪楓又找張克辛談話,希望他在《行都日報》工作期間,如有機會,前往武漢拜會《新華日報》社長潘梓年,介紹河南地區的抗戰情況,並揮筆寫下了第二封介紹信。

遺憾的是,張克辛尚未成行,便被調往駐防山東的國民黨第十軍團政治部,協助國民黨六十九軍政治部主任張友漁開展對石友三部的統戰工作。1938年11月,張克辛又奉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命令,任山東省第八區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負責厲文禮部的統戰工作。1939年2月,山東分局與蘇皖特委任命張克辛為海屬中心縣委書記。張克辛隨即到東(海)灌(雲)沭(陽)地區任職,從此長期戰斗在淮海大地上。

由於張克辛最終沒有赴《行都日報》任職,彭雪楓的介紹信,便一直珍藏在自己身邊。彭雪楓犧牲后,張克辛對他更是無比懷念,經常回憶自己與彭雪楓相識的那段日子。因此,無論是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還是工作繁忙的建設時期,他始終精心保存著這兩封珍貴的介紹信。

關於信中主要人物與事件

在這兩封介紹信中,除了彭雪楓、張克辛外,還出現了“之超”“石果”“雷君”“梓年”4位人物和報刊《行都日報》。

“之超”,應為梁之超,《行都日報》社經理。梁之超原名梁安如,河南省孟津縣老城鄉梁家村人,七七事變前夕在洛陽行都慈幼院印刷廠任經理。抗戰全面爆發后,梁之超與好友閻少顯、東北流亡學生張霽中商議,利用印刷廠的機器和人員辦報,宣傳抗戰,激勵軍民士氣。在慈幼院院長、國民黨中央賑濟委員會委員郭芳五的支持下,《行都日報》於1938年1月15日正式創刊,由洛陽縣立一小校長郭擔宇任社長,閻少顯任編輯主任,梁之超任經理,周肇瑚任副刊主編。從此至1944年底,梁之超一直擔任報社經理一職,他禮賢下士,誠懇待人,廣泛招攬人才,利用與郭芳五家的世交關系,積極疏通上層,為辦報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行都日報》在創辦初期,是一份具有鮮明的進步色彩的民營報紙。雖然出於在國統區立足的需要,郭芳五聘請張鈁(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為名譽董事長,陳大白(國民政府銓敘處洛陽辦事處負責人)、常志箴(河南省參議員)、李名章(河南省立第四師范校長)為董事,但報社日常事務均由閻少顯、周肇瑚主持。閻、周二人都是愛國青年,所聘人員也多與自己志同道合。因此,報紙一面世,就以宣傳抗日、倡導民主,立論公道、主持正義的鮮明特色,吸引了廣大讀者。

《行都日報》的進步宣傳很快引起了中共豫西特委的關注。1938年2月,中共洛陽縣委書記趙文甫介紹周肇瑚入黨,並指示周在印刷所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了黨支部。后又派黨員李續剛、張履之、周啟祥到編輯部任職。中共豫西特委每月資助該報200元大洋,該報在豫西特委支持下,成為宣傳、動員、組織民眾抗日的有力陣地,還曾刊發過周恩來與史沫特萊撰寫的文章。

1938年冬,閻少顯、李續綱相繼離洛赴陝,周肇瑚接任編輯主任兼總編輯。1940年8月,因遭反動勢力迫害,周肇瑚、張履之等秘密黨員陸續撤離報社。

1944年4月,日軍逼近洛陽。梁之超帶領報社人員和印刷設備撤往寶雞,並於當年8月在寶雞復刊。1945年9月,原社長郭擔宇在洛陽獨立出版《行都日報》,1946年4月最終停刊。

“石果”,即婁朝辰,1911年生,黑龍江海龍人,化名石果。1937年在北平加入抗日救國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同年在山西太原參加八路軍,1938年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先后在《新華日報》(華北版)、《新華日報》(太岳版)任記者、編輯。1945年赴東北,先后任《東北日報》記者、中共吉林市委機關報《人民日報》總編輯、《吉林日報》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吉林日報》社長兼總編輯、中共吉林省委辦公室主任、《東北日報》總編室主任、《遼寧日報》副總編輯等職。

1937年9月初,作為東北流亡學生的石果,經太原“民先”組織介紹,和42名平津流亡學生一起來到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受到辦事處主任彭雪楓的接見。9月底,經組織安排,石果在一二〇師三五九旅正式參加八路軍,隨后在曾滌的領導下,前往河北平山、井陘,山西陽泉一帶從事民運和擴軍工作。

1937年12月,經彭雪楓親自介紹,石果准備赴延安求學。臨行前,他受北京財政商業專科學校“民先”隊員、表弟張霽中之邀,前往洛陽一敘。張霽中同為東北流亡學生,原計劃投奔延安,隻因與梁之超相熟,二人便同在洛陽籌辦《行都日報》。石果到達洛陽后,經梁之超極力挽留,住進行都慈幼院,負責抄錄廣播新聞。1938年1月,在《行都日報》創刊前夕,石果和張霽中夫婦一起離開《行都日報》赴延安,石果后進入陝北公學第一期學習。介紹信一寫於1938年5月,此時石果已至延安,當為彭雪楓不了解最新情況之誤。

“雷君”,應為雷敏之。雷敏之(1910—1958),甘肅省寧縣坳馬鄉雷家川村人。1926年參加馮玉祥國民軍,1930年升任中校團副,1931年隨軍至寧夏,任報社經理、記者。1933年在寧夏與黨組織取得聯系,從事秘密工作,后因在馬鴻逵部開展兵運活動而被捕。“西安事變”后獲釋,至延安抗大學習,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新聞記者的身份赴中原,在豫西一帶秘密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調任新四軍游擊支隊副官長,同年8月隨彭雪楓率新四軍游擊支隊東進豫皖蘇邊,開展敵后游擊戰爭。1940年6月后歷任豫皖蘇邊區聯防委員會委員、黨團書記兼淮上行署主任,中共淮北特委委員、行署主任等職。

1938年,雷敏之長期在確山竹溝協助彭雪楓工作,加之有先前在豫西從事新聞工作的經歷,對《行都日報》的內部情況應較為了解。作為張克辛從事新聞工作的介紹人,介紹其進入豫西特委領導下的報紙任職,最為合理可信。

“梓年”,即潘梓年。潘梓年(1893—1972),中共著名報刊活動家,潘漢年胞兄。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北新書局主編《北新》《洪荒》等進步刊物。1932年5月,主編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真話報》。1933年在上海被捕入獄,1937年6月經中央營救出獄,以社長身份赴南京籌辦《新華日報》。抗戰期間,先后在武漢、重慶主持《新華日報》工作,1947年2月率重慶《新華日報》人員撤至延安。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長、社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曾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37年12月,潘梓年帶領新華日報社人員由南京西遷武漢,繼續為《新華日報》的正式出版而不懈奔走。經中共中央長江局與國民黨高層反復交涉,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漢口正式創刊,這也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發行的唯一機關報。在國共合作保衛大武漢期間,《新華日報》大力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國統區的抗日救亡運動,成為國統區團結抗戰的輿論中心,其編輯部更是雲集了華西園(華崗)、章漢夫、楊放之、何雲、石西民、許滌新、戈寶權、樓適夷等一大批知識精英。1938年10月22日,在武漢淪陷前夕,潘梓年與李克農一起率領報社和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人員,乘船撤退至重慶。

兩封介紹信彌足珍貴

這兩封介紹信雖然內容簡短,但語氣朴質熱忱,情真意切,充分體現了彭雪楓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視,以及對青年干部發自內心的關懷與愛護。該介紹信涉及彭雪楓、潘梓年等黨的重要歷史人物,是竹溝教導大隊活動和河南抗戰新聞工作的重要實物見証,也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這兩封介紹信,充分體現了彭雪楓對新聞工作和新聞人才的重視。彭雪楓素以儒將著稱。在其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中,和新聞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生時代的彭雪楓就經常給報刊寫稿,其報告文學《塞上鎖記》曾在天津《國聞周報》上連載9期,1928年初還曾投考過天津《大公報》的校對職務。從軍后,彭雪楓一貫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尤其注重培養新聞人才。早在1931年任紅二師政委時,彭雪楓就以創辦《猛攻報》的形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在紅軍中初步培養了一批辦報人才。1937年,彭雪楓在任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和組建臨汾學兵隊期間,充分利用輿論工具宣傳黨的抗戰政策和八路軍的戰略戰術,鼓舞全國軍民的士氣。《新生》周刊總編輯杜重遠,“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全民》周刊主編柳湜,《大公報》通訊課主任范長江,著名記者孟秋江、陸詒,作家劉白羽等,都是彭雪楓的座上賓。1938年9月,新四軍游擊支隊機關報《拂曉報》在竹溝創刊,隨軍東征后名震豫皖蘇,在宣傳抗戰的同時,也為新四軍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新聞編輯與印刷工作人才。

彭雪楓在第一期軍政教導隊結業之際,為一位素昧平生、即將從事新聞工作的普通學員,親筆開具兩封介紹信,並親切地稱張克辛為“好友”,當面指示其赴武漢潘梓年處匯報情況,充分體現了他對新聞宣傳的重視和對新聞人才的尊重。

從1937年底至1938年初,華北大部與南京、濟南相繼失守,中原形勢緊迫,日軍以奪取徐州、武漢為中心的第二期作戰計劃業已開始。1938年1月,中共中央長江局為河南省委確立了“准備與發動河南游擊戰爭”的總方針。1月14日,中共中央長江局作出《關於鄂豫邊工作的決議》,要求河南省委應以竹溝為中心發展工作,“加緊發展黨的組織”,明確指出:“為了增強部隊的戰斗力量,設教導隊,吸收青年學生,除訓練參加部隊工作的以外,主要的還是要創造黨的干部,並幫助民眾團體訓練群眾工作的干部。”

1938年2月,彭雪楓以八路軍總部少將參議處長的身份赴竹溝,代表河南省委開展工作,后任河南省委軍事部長。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長期敵后斗爭,在蘇魯鄂豫皖敵后廣泛建立抗日根據地,大量培養干部,特別是青年干部,成為河南省委與豫南特委的中心工作。作為全國愛國青年中的優秀分子,竹溝軍政教導隊學員們肩負著東進南下實施戰略展開,開辟抗日根據地,堅持華中敵后抗戰的艱巨任務,尤其得到彭雪楓的信任和愛護。在張克辛的工作分配上,彭雪楓沒有機械地命令其從事軍事工作,而是充分尊重張克辛的個人志向與愛好,希望他努力發揮自身特長,在敵后新聞戰線上大展身手,充分體現了彭雪楓因人制宜、因材施用的干部工作思路。

革命文物是重要革命事件與歷史人物活動的見証,也是傳播先進文化,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教材。這兩封珍貴的介紹信,作為彭雪楓手書,能夠經歷近80年風雨保存至今,而且品相良好,內容清晰、完整,實屬不易。

頻道精選


長篇連載《長征記》

重溫長征故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詩人毛澤東的山水情懷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長征

長征途中的傳奇將軍孫毅

大別山走出的43位新縣籍開國將軍

鐘赤兵,單腿走完長征的開國將軍

張震上將:83歲脫下戎裝 功勛卓著垂千秋

女紅軍陳清鳳的奮斗人生

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帥聶榮臻四大長壽之謎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