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中央率陝甘支隊長征在甘肅的歷程

確定革命大本營 長征落腳到陝甘【2】

2016年10月13日08:21    來源:甘肅日報

  “臘子口這一仗是關系到我們命運的重要戰斗,要不惜一切代價打下來”

  紅軍要進入甘南,臘子口是必經之地。臘子口素稱天險,是川甘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周圍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山口僅30米寬,兩邊壁立千仞,懸崖絕壁間奔騰咆哮著的是憤怒的臘子河,兩山僅靠架在河上的一座木橋連接。歷史上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

  人過洮岷山,像過鬼門關。走過臘子口,渡過老虎口。過了臘子口,活到九十九。沒過臘子口,閻王叫你走。

  此時,臘子口它正張著險峻的山口准備吞沒迎面而來的紅軍戰士。扼守這個“老虎口”的是甘肅軍閥、國民黨新編第十四師師長魯大昌。他們在橋頭和山崖上構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火力網。洋洋得意的魯大昌在縣城裡花天酒地,等著“前方捷報”。

  毛澤東清楚地知道,臘子口再險,紅軍也要攻下來,否則就得重回草地去。“臘子口這一仗是關系到我們命運的重要戰斗,要不惜一切代價打下來。”他果斷下達了“兩天之內拿下臘子口”的命令。

  紅軍突襲臘子口的先鋒部隊是一軍團二師四團。9月16日下午4時,紅四團一營率先向臘子口守敵發起攻擊,但敵人火力凶猛,幾次進攻均未奏效。這時,紅一軍軍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左權及紅二師師長陳光,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制定了正面進攻和側翼襲擊相結合的作戰方案。晚9時許,新的攻擊開始。擔任正面主攻的紅四團六連發動了五次進攻,隻因敵人火力密集,致使攻擊部隊未能沖過小橋。20時許,林彪、聶榮臻得到情報:次日清晨,魯大昌將從岷縣派兩個團的兵力增援臘子口,另外還有千余名藏族騎兵從西面趕來。紅軍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團、營首長即刻召開黨團員火線動員會,並組織由15名黨團員組成的突擊隊,分成兩路向敵人發動第六次進攻。在迂回部隊登頂成功配合作戰的情況下,經過三個小時的激烈戰斗,9月17日清晨,紅四團突破了魯大昌部精心設置的兩道防線,勝利奪取了天險臘子口。當日上午7時,毛澤東、林彪、聶榮臻聯名向彭德懷發出“臘子口已得手照原計劃前進”的告捷電。

  臘子口戰斗的勝利,打開了紅軍北上的通道,粉碎了國民黨軍隊企圖利用天險臘子口,將紅軍困死在雪山草地的陰謀,使中央紅軍從此擺脫了惡劣的自然環境。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永遠凝固在了萬山紅遍的霞光之間。

  紅二師政委肖華寫下了這樣的詩篇:峭峰插雲一線天,隴蜀千嶂狹道連。秋風夜雨臘河吼,關險防固敵凶頑。絕壁峭岩擋不住,神兵飛下萬重山。橫掃白軍葬深谷,征師高歌進甘陝。

  “名副其實的加油站”

  1935年9月17日清晨,紅四團攻破臘子口后,攻佔岷縣大草灘,殲敵一部,直逼岷縣縣城。18日,主力部隊翻越了最后一座3000多米高的達拉雪山,向岷縣(今宕昌縣)漩渦、大草灘、哈達鋪一帶推進,終於擺脫雪山草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走出了藏區。20日,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彭德懷及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哈達鋪。

  哈達鋪是一個較為繁華的集鎮,這裡物產豐富,人口比較稠密。面對連續征戰,極度虛弱的紅軍,哈達鋪張開了她那純朴善良而又熱情洋溢的胸懷。這是紅軍三個月以來,第一次進駐能和群眾互相交流的村鎮。庄稼地裡,老鄉們的院子裡,大家笑嘻嘻地圍著紅軍,互相問長問短,拉家常,格外親切。由於交通不便,這裡東西很便宜。同時,反動軍閥魯大昌遺留下大米、白面千把擔,食鹽數千斤,物質十分充足。為了迅速恢復體力,紅軍來了個“別致的命令”:全軍上下每人發一塊大洋改善伙食。總政治部還特別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號。各伙食單位殺豬宰羊,買雞買蛋,大辦伙食,並把駐地周圍的群眾請來一起會餐。每個伙食單位都請了一兩桌群眾,對回民群眾還特意設一桌清真席。指戰員們洗澡理發,縫補軍裝,沉浸在無比歡樂之中。

  紅軍長征是一次偉大的戰略轉移。紅軍究竟到哪裡去落腳,最終目的地在何處?黨中央和毛澤東都“心中沒有底”,到了哈達鋪才第一次真正找到了落腳點。正是在這裡,紅軍的去向有了新的轉機。休整期間,毛澤東、張聞天、博古等中央領導人讀到一些報紙,上面刊登的蔣介石派大軍“圍剿”“陝北共匪”的消息,深深地吸引了毛澤東等人的注意力。中央領導同志通過對報紙中披露的各種消息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梳理出非常有價值的情報:陝甘一帶有紅軍在活動﹔陝甘革命根據地依然存在。毛澤東眼睛一亮,明確了紅軍長征的目的地——陝甘蘇區。

  9月20日,在張聞天主持下,中共中央在哈達鋪毛澤東的住處“義和昌藥店”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正式決定了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的整編方案並完成了整編。22日,在關帝廟召開的全軍團以上干部會議上,毛澤東作關於形勢和任務的政治報告。毛澤東回顧了紅軍長征一年來所走的艱難道路,指出,我們走了兩萬多裡路,打破了敵人無數次的追、堵、圍、剿。蔣介石連做夢也想消滅我們,但是我們過來了。毛澤東提出了陝甘支隊的前進目標,號召全體指戰員:“勝利前進吧,到陝北

  隻有七八百裡了,那裡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就是我們的抗日前進陣地!”會議還宣布了中共中央關於將第一、第三軍和軍委直屬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的決定及干部配備名單。整編期間,黨中央制定了聲東擊西、佯攻天水、誘敵東下、智渡渭河的作戰方針。9月23日,黨中央率陝甘支隊從哈達鋪出發向北挺進,每日以一百多裡的急行軍速度,經宕昌縣理川鎮、岷縣、通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突破渭河封鎖線,於9月26日搶渡渭河,繼續北進。

  從1935年9月18日佔領哈達鋪到9月23日,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在哈達鋪僅僅待了5天。在這短暫的5天內,紅軍將士從體力上、生活上、物質上、精神上和部隊編制上進行了全方位的“加油”與調整。正如肖華所言:

  紅軍過岷山,哈達大整編。萬裡雲和月,精兵存六千。導師指南北,軍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線,紅星飛滿天。

  “為著民族,為著使中國人不做亡國奴,奮力向前!”

  陝甘支隊突破國民黨設置的渭河防線后,於1935年9月27日傍晚到達位於通渭縣西南的榜羅鎮。

  榜羅鎮位於通渭縣南部,地處通渭、隴西、武山、甘谷四縣交界地域,四周群山環抱,是歷史上通渭四大鎮之一。部隊在這個鎮上的一所小學,又獲得許多國民黨的報紙和雜志,了解掌握了一些新的情況,進一步增強了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了解和對全國革命形勢的掌握。

  當日晚,中共中央在榜羅鎮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研究確定了今后的戰略方針,作出將陝甘蘇區作為紅軍長征落腳點的重要決策,徹底解決了長征以來一直困擾、迷茫、徘徊猶豫的戰略落腳點問題,成為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拐點。

  為了傳達貫徹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精神,9月28日清晨,陝甘支隊冒著蒙蒙細雨,在榜羅鎮小學西邊的一個打麥場上召開連以上干部大會。會上,毛澤東作當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闡述了北方可以成為抗日新陣地的經濟、政治條件,提出了要避免同國民黨軍隊作戰,迅速到陝甘革命根據地集中的行動方針。並提出,要整頓紀律,充分注意群眾工作,宣傳紅軍北上抗日的意義,注意擴充新戰士等問題。毛澤東在報告中響亮地發出號召,“為著民族,為著使中國人不做亡國奴,奮力向前!”毛澤東的報告,極大地鼓舞了陝甘支隊全體指戰員,更加堅定了革命必勝的信念。

  9月29日,陝甘支隊挺進通渭縣城,這是紅軍長征走出草地后佔領的第一座縣城。中共中央決定在此休整三天,恢復體力,從思想上、物質上做好進入陝甘蘇區的准備。當晚,在城東文廟街小學,7000紅軍將士在此舉行聯歡晚會。在會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接見駐在這裡的一縱隊一大隊先鋒連,戰士們乘興邀請毛澤東表演節目。毛澤東欣然接受,高聲朗誦了他在哈達鋪就已醞釀好的《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后盡開顏。10月2日凌晨,經過休整的陝甘支隊從通渭縣城出發,踏上了向陝甘蘇區挺進的最后征程。隨后,部隊進佔界石鋪,控制西蘭公路,翻越六盤山,激戰河連灣,於19日到達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長征。

  從1935年9月4日紅一軍先頭部隊進入甘肅迭部境內起,到10月16日陝甘支隊從環縣、華池離開甘肅(現今甘肅界)止,中共中央率陝甘支隊在甘肅艱苦轉戰40余天,從岷山到六盤山,從甘南草原到隴東高原,到處都留下了紅軍光輝的戰斗足跡。在這短短的時間裡,黨中央堅持北上方針,先后兩次調整戰略方針,最終確定了長征的落腳點﹔加強部隊建設,統一行動步調﹔突破封鎖線,到達陝甘蘇區。最終,實現了一年之久的空前戰略大轉移,勝利完成震驚中外的兩萬五千裡長征,開創出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上一頁
(責編:黃瑾、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