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長征中汲取精神營養 新長征路上堅持八個“著力點”

王友明

2016年10月25日08: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高度肯定和高揚偉大長征精神,稱其為“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圍繞繼承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六個“必須”、六個“矢志奮斗”:必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奮斗﹔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勝利而矢志奮斗﹔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必須把握方向、統攬大局、統籌全局,為實現我們的總任務、總布局、總目標而矢志奮斗﹔必須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奮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而矢志奮斗。

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后的今天,我們紀念長征,從長征這部不朽史詩中汲取精神營養,滋養我們的心田,砥礪我們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前行,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從以下8個方面重點著力。

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黨和人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証,這不僅為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歷史所証實,也為長征的歷史所印証。毛澤東同志在總結長征經驗時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長征途中,在革命危急關頭,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從軍事路線和政治路線上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正確領導,改變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特別是湘江戰役那樣被動挨打的局面,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紅軍無論在蘇區還是在長征中,黨的建設是卓有成效的,有效發揮了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楊成武在回憶錄中談到飛奪瀘定橋時的一個細節,在安順場到瀘定橋日夜兼行240裡的路上,他看到很多紅軍戰士一邊跑著一邊吆喝、說話,一會散開,一會又有一部分聚集,原來是基層連隊黨支部或是黨小組在行進中開會,商討如何完成黨交給的艱巨任務。過草地時,因草地中的許多野草有毒不能亂吃,紅軍中的黨員干部成立試吃小組。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在長征中,紅軍到底在哪建立根據地一變再變,但紅軍指戰員有一個不變的信念就是“跟著走”,自覺服從黨的領導,自覺向黨中央看齊。中央紅軍在甘肅岷縣哈達鋪(今屬宕昌)了解到紅25軍入陝消息后並沒有立即決定會師,原因在於曾隸屬於紅四方面軍的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成長起來的紅25軍對中央紅軍到底是怎樣的態度心中無底。因此毛澤東同志手書一封給徐海東以探態度,徐海東回信中“紅二十五軍完全服從中央紅軍的領導”的態度堅定了中央到陝北會師的決心,這才有了吳起鎮的會師。在長征中黨的正確領導、黨指揮槍、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跟著走”等所體現出來的是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這些規律性的原則和要求必須堅持和弘揚下去,這是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性質所決定的,隻有這樣才能保証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地位,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長征的勝利提供根本保証。

二、堅定理想信念

長征中紅軍指戰員之所以視死如歸、飲苦若飴,靠得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方志敏作為紅軍正式長征之前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軍政委員會主席,在遭伏擊被俘后,在獄中寫出《可愛的中國》,實踐了自己“努力到死,奮斗到死”的誓言,表現出對革命理想的忠貞不渝。瞿秋白被俘后,面對國民黨高官厚祿的威逼利誘不為所動,在就義時一路高歌,高喊口號,在一處草木蔥蘢之地停下,說“此地甚好,就在這吧。”劊子手讓他轉過身來從背后打,他說不要就這麼打吧!這種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沒有信仰能做得到嗎?朱德、賀龍等參加革命以前,榮華富貴全有了,但都不要了,為什麼?就是為了要打下一個窮人的天下,為了讓全國的老百姓不再受苦。紅軍指戰員面臨敵人圍追堵截、槍林彈雨,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的18勇士、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攻佔臘子口犧牲的雲貴川,等等無數英雄和英雄群體,無不是在理想信念的激勵下赴湯蹈火、沖鋒陷陣。紅一軍團二師五團政委易蕩平在湘江戰役中全團被打光,他身負重傷,為不當俘虜掏出警衛員的手槍結束自己的生命﹔紅三十四師政委陳樹湘負重傷昏迷不醒,蘇醒后發現躺在敵人擔架上,為寧死不當俘虜,他悄悄解開繃帶,把自己的腸子鉸斷自殺犧牲。紅軍指戰員之所以將生死置之度外,是因為明白他們的犧牲是為了解放天下窮苦人,這種犧牲值得。

長征是中華優秀兒女為理想獻身的壯麗史詩和巍峨豐碑,正如埃德加·斯諾所言,“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理想信念是推動和鼓舞人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支撐人們克服困難,經受住各種嚴峻考驗的堅強精神支柱,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今天,我們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一切犧牲和奉獻尋求到的真理、規律和價值支撐,是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力量。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

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是通過血與火的革命斗爭的教訓與經驗凝結而成的。建黨之初,我黨作為共產國際的支部,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對蘇聯模式和共產國際指示的神聖化,都給中國革命帶來嚴重損失。正是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和臨時中央自己請來的太上皇李德的冒險主義打法,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湘江戰役更是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之所以勝利,就是因為採取立足中國實際、革命根據地實際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和紅軍的正確戰略戰術思想,比如針對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實際,採取運動戰、游擊戰的方式,在運動中達致局部的我之力量的絕對優勢地位,以各個擊破敵人,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而左傾教條主義的執行者,針對敵人“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50萬大軍、100架飛機,針對敵人實施“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修調筑路,逐步推進”的堡壘政策,採取以陣地對陣地、以堡壘對堡壘、短促突擊的分兵冒險政策,使紅軍本來具有的優勢蕩然無存,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最后不得不突圍轉移,進行長征。而在戰略轉移中又採取大搬家的甬道式戰術,導致湘江戰役的慘敗,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為3萬人。

是殘酷的現實教育了黨、教育了紅軍,這才有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遵義會議這一歷史轉折點。從此以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立足中國實際的正確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指引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無數事實充分証明,什麼時候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什麼時候我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就會成功,反之就會走彎路、遇挫折。

四、團結協作

顧全大局、緊密團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與其他軍隊的重要區別,因而也決定了這支軍隊的強大和不可戰勝。槍聲就是命令,紅軍部隊之間的互相接應、互相配合、互相支援積極主動、配合默契。湘江戰役中,紅一軍團一師掩護中央縱隊渡過瀟水,完成任務后按一軍團首長要求應迅速向湘江前進與軍團部會合,但后衛五軍團尚未趕上,為避免瀟水一線出現防御缺口,彭德懷命令一師停止前進,繼續防守瀟水西岸,從而保障了紅軍后尾。而在后來三軍團四師渡過湘江,本要接防一軍團二師陣地時,一軍團首長果斷要求四師過江回去在對岸布防,以防桂敵側擊,結果與敵激戰兩天兩夜,確保界首渡口掌握在紅軍手中。

這兩個師都毫無怨言地聽從對方指揮員指揮,有效避免了防線斷裂,減少了可能的更大損失。土城戰役后,一軍團一師一部在天堂壩被川軍三面包圍,三軍團五師聽到槍聲迅速支援扭轉被動。遵義戰役中三軍團防守的老鴉山主峰失手,危及遵義,是一軍團果斷主動地向敵側后出擊,直插兵力空虛的敵吳奇偉縱隊指揮部,扭轉戰局,取得遵義大捷。包括紅四方面軍雖然張國燾搞了分裂,但是紅軍也沒有內斗,並且一、四方面軍會師之前李先念部南下接應中央紅軍,在紅軍長征整個過程中表現出了紅軍整體的配合和團結。

廣大紅軍指戰員在長征中寧可犧牲一己之生命也要救援戰友,比如在爬雪山過程中有的紅軍指戰員自己感覺已無法支撐下去,將自己的衣服脫下整齊地放在路邊供后續經過的戰友穿用﹔在過草地時有的紅軍指戰員陷入泥沼,為避免戰友施救造成更大犧牲,而弄點草蓋在頭上不讓戰友發現。這種團結互助、為了援救同志寧可犧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德,表現得十分突出。相比紅軍的團結協作,國民黨軍隊的表現截然相反。且不說廣東軍閥陳濟棠與紅軍達成借道協議,桂系白崇禧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採取“不攔頭,不斬腰,隻擊尾的‘送客’方針”,甚至為拒蔣介石軍隊於廣西境外,桂系軍隊向尾隨追擊紅軍而來的周渾元部先頭營開火並將其繳械﹔川軍劉湘讓郭勛祺部對待紅軍要“保持彈性”,劉文輝“隻守不攻,尚穩不追,為保實力,避開野戰”廣為川軍仿效﹔湘軍何健始終擔心湘軍主力出省作戰脫離自己指揮而一再電請蔣介石調湘軍回防湖南﹔湘江戰役后蔣介石認為“宜勢窮力蹙”,一面督飭黔軍堵截紅軍北進及返回湘西,同時抽調川軍和滇軍封鎖長江和橫江,一面令尾追紅軍的中央軍8個師改向貴陽急進,以攫取黔政。中央紅軍正是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打垮黔軍佔領遵義。

更有甚者,在“圍剿”紅軍過程中陳誠曾將調贛參戰的川軍張英師繳械。這些國民黨新軍閥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互相提防、各懷鬼胎,呈現兩面性,互相不團結,這是國民黨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中,我們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形成團結一致、攻不可破、無堅不摧的偉大力量。

五、緊緊依靠人民群眾

“兵民是勝利之本”,人民群眾永遠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蔣介石幕僚楊永泰在“圍剿”紅軍的分析報告中認為,對中央蘇區的“圍剿”“所難之點為共黨與‘匪區’民眾結為一家,兩者合手,實為一嚴重問題。” 這個分析報告不可以說不一語中的、切中要害,找到了蔣介石處心積慮一連四次發動對蘇區“圍剿”而屢屢失敗的基本原因。我黨領導的革命戰爭、紅軍的長征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工農紅軍是工農群眾自己的軍隊。比如在全國各蘇區普遍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甚至在長征途中也不例外。長征經過的地區至今留存著一些“平分土地”“歡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 “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工人農民加入紅軍去打日本和一切帝國主義”等標語石刻。紅軍長征中積極宣傳群眾、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嚴格執行黨的正確的民族政策。

蔣介石在給劉湘、潘文華的密電中稱紅軍“對人民毫無騷擾,有因餓取食土中蘿卜者,每取一頭,必置銅元一枚於土中”。人民的軍隊自然得到人民的擁護支持。蘇區人民、紅軍長征途經地區人民對黨和紅軍給予大力支持和無私奉獻。中央蘇區擴紅,計劃五萬人,最后完成了10萬人﹔為戰略轉移提供保障,蘇區人民紛紛提前預繳公糧、積極籌款、籌集各類戰備物資,長征中數十擔銀元跟著紅軍,解決了大問題。在從金沙江向大渡河前進的過程中必經彝族區,劉伯承與彝族小葉丹歃血結盟成為兄弟,彝民與紅軍結下深厚友誼﹔中央紅軍在突破臘子口之前,甘南卓尼藏族土司楊吉慶開倉放糧,為每個紅軍戰士供應十斤糧食,成為紅軍“加油站”﹔長征途經地區群眾或出工出力或加入紅軍,有力地支援了紅軍長征 ,比如紅二、四方面軍在岷縣休整期間,各區鄉建立蘇維埃政府,積極籌集軍糧、棉布等物資,動員婦女縫軍衣、做軍鞋、磨炒面,為紅軍北上做了大量的物質准備,尤其是3000名青年參加紅軍,組建成紅軍總司令部直屬獨立團。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工作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這兩者都體現於密切聯系群眾這一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之中。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是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為了人民的事業。我們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切實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團結帶領和緊緊依靠人民取得黨和人民事業的勝利。

六、批評與自我批評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勝利的寶貴經驗。左傾教條主義的執行者在蘇區的瞎指揮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和湘江戰役的慘痛損失,是靠黨自身的力量,靠毛澤東等黨的正確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的代表者勇於批評左傾錯誤,敢於開展黨內斗爭,最終通過遵義會議實現歷史性轉折,從而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紅軍長征目的地的最終確定,也是一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過程,中央紅軍就先后有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到黔北的遵義地區建立新根據地,過長江到川西建立根據地,到川西北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建立根據地,到川陝甘一帶開辟新根據地,到甘南洮河流域創建根據地,到與蘇聯接近地區創建根據地等不同階段的目標設想。黨和紅軍就是在不斷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最終到達陝甘寧,實現三大主力的會師,取得長征的最后勝利。

我們黨是最善於自我發現錯誤、自我改正錯誤的黨。要確保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就必須要善於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毛澤東同志多次提到,“有時候真理並不掌握在多數人手中”,並經常舉他反對在遵義附近的打鼓新場與國民黨軍隊決戰的例子。如果不堅持真理,不去敢於批評,真理就與我們擦肩而過,所以要敢於批評。同時還要樂見批評,聞過則喜,善於自我糾錯、自我批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這條主線,加強和規范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毛澤東同志曾說:長征的勝利,証明了“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干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紅軍三個方面軍和紅25軍的長征歷時兩年,轉戰14個省,總裡程達6.5萬多裡,重要戰役戰斗達600多次,渡過近百條江河,越過約40余座高山險峰,經過1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紅軍指戰員歷經千辛萬苦,浴血奮戰,奪關隘、渡險川、爬雪山、過草地,面對艱難困苦和生死考驗,所表現出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比如面對常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大雪山,紅軍指戰員翻越的工具是用碎布、棕氈撕成條包裹的草鞋和穿在腳上帶釘子的土制登山鞋,翻越的條件是每人山腳下喝一碗熱姜湯,揣在懷裡的幾個小紅辣椒。沿路時常有長條形的雪堆,都是去世的戰友。山頂缺氧連國民黨的飛機都隻能在山腰盤旋。下山時滑溜的冰面根本站不住腳,有的紅軍戰士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戰友掉落入萬丈深谷。再比如過草地時,紅軍指戰員吃樹皮,嚼草根,煮皮帶,忍飢受凍,歷盡人間艱辛,無數紅軍將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裡長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是靠著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紅軍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和嚴酷自然環境“物競天擇”的極限挑戰,使每一位紅軍指戰員都成為一顆顆革命的火種,引燃了全國革命高潮的熊熊烈火,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的勝利,靠的是紅軍將士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麼過不了的“臘子口”“婁山關”,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長征的勝利。

八、保持戰略定力

“大國政貴有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黨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立於時代潮頭,緊扣新的歷史特點,科學謀劃全局,牢牢把握戰略主動,堅定不移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長征中,黨中央和紅軍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始終重視掌握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高舉北上抗日大旗,無論跨越高山峻嶺、渡過激流險灘、越過草地荒原、戰勝凶殘敵人,每一個行程、每一次突圍、每一場戰斗、每一個標語口號都是在戰略思想指導下,圍繞大局、服從大局,保持定力、贏得戰略主動之舉。當今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流擊水的暢快與亂雲飛渡的風險並存的情況下,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保持戰略定力不動搖,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權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必須立足世情國情黨情,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一心一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軍隊是實現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團體,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保持戰略定力、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離不開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因此,必須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引領,深入貫徹新形勢下的軍事戰略方針,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使命意識,以隻爭朝夕的精神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努力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世界一流軍隊。

(作者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研部副主任、全國基層黨建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基地專家) 

推薦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系列解讀

之一:習總書記講話強調理想信念 為新長征樹立精神航標

之二: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

之三:不忘初心的主旋律 繼續前進的新征程

之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走好今天的長征路

特稿

80年后憶長征:偉大奇跡源自信仰的力量

長征精神專家系列解讀

之一:理想信念是紅軍長征創造奇跡的精神支柱

之二:長征精神的五大要素和時代價值

之三:從長征精神中汲取強大力量

“你不可不知的長征知識”系列圖解

(1):兩萬五千裡長征走過哪些省份

(2):八次戰役戰斗譜寫戰爭奇跡

(3):六次重要會議挽救黨和紅軍

紅色后代談長征系列特稿

之一:朱德嫡孫朱和平:國家強大首先是理想信念強大

之二:賀龍之女賀曉明:傳承長征精神要學做紅軍那樣的人

之三:黃克誠之女黃楠: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之四:羅瑞卿之子羅箭:跟黨走,是長征唯一的信念支撐

之五:耿飚之女耿瑩:父親不願回憶湘江戰役不吃湘江魚

長征故事系列專題

長篇連載《長征記》

重溫長征故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責編:萬鵬、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