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追隨孫中山革命的海南人【2】

2016年11月07日16:00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追隨孫中山革命的海南人

 

  林文英。 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翻拍

  林樹椿。

  趙士槐。

   

  在越南,瓊山人鐘錦泉自1907年結識在河內設立革命機關、籌劃武裝起義的孫中山后,便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積極發動華僑籌款,支持孫中山。他通過法國駐河內總督商購買軍火,運到越北,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鎮南關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又冒險秘密送孫中山離越。

  響應孫中山號召血洒疆場

  在孫中山領導的歷次武裝斗爭中,許多海南人參與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授予大將軍銜的張雲逸,於1908年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學習,隨即參加同盟會,1911年初夏離開學校投身革命。他積極參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籌劃的廣州起義,並擔任革命軍炸彈隊隊長。廣州起義失敗后,在清軍搜捕革命黨人時,張雲逸恰好外出買菜而躲過一劫。在這次著名的起義中,瓊僑符國良也參加了,起義失敗后返回新加坡,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文昌人趙士槐是跟隨孫中山創建共和體制的著名人物之一。趙士槐曾留學日本,回國后,1912年任廣東都督府軍務司副司長。辛亥革命爆發后,曾被任為瓊崖安撫使,執掌瓊崖,后因瓊崖地方勢力作梗而未能如願。后來他在廣州孫中山總統府參與部隊的培訓、教練工作,先后任廣東督練公所委員、都督府科長、參謀、陸軍部咨議,第三路軍司令部參謀長等職。1921年遇害后被追贈陸軍中將。

  林文英不但追隨孫中山宣傳革命,還積極參加推翻清王朝的武裝斗爭。孫中山唯一一次親自參加的鎮南關起義,林文英一直跟隨左右。其后,他又參加了黃花崗起義,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1910年秋,林文英又奉孫中山之命回海南發動革命。由於他對革命的杰出貢獻,1913年中華民國眾議院成立時,經孫中山推薦,林文英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在任議員期間,他認真履行職責,與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作堅決的斗爭,后奉孫中山之命回瓊辦報紙,喚醒民眾,繼續革命,為袁世凱爪牙所痛恨,終於在1914年3月29日將其逮捕,4月2日將其殺害。林文英以自己42歲的風茂年華,為維護共和反對帝制,流盡最后一滴血。袁世凱倒台后,國民政府追認其為烈士。1919年,經孫中山批准,林文英遺骨改葬於家鄉,孫中山親題“烈士林文英之墓”七個大字。

  1915年,為了響應孫中山討袁的號召,新加坡瓊僑交通部派邢慧觀到惠州參加反袁起義。起義失敗后,第二年受陳炯明委為建國軍支隊司令,在陳村一帶編軍討袁。同時邢愛群、陳峻山亦出力相助,邢任軍需,陳任軍醫。1916年3月,中華鐵血團三十余人襲擊停泊於黃埔海面的肇和軍艦,中華革命黨星洲支部所屬瓊分部也派何和傳、龍逢盛等十余人返國參加敢死隊,從事奪艦行動。結果,何龍二人被捕,何和傳被龍濟光槍斃於廣州,龍逢盛以假名幸免於難。

  1918年,邢慧觀續任討龍(濟光)軍瓊道尹公署參議,1920年任黃明堂總司令參謀長、1923年任第四路司令討伐鄧本殷、1924年任討賊八屬軍務督辦警備司令等職。瓊僑黃義華擔任八屬軍務督辦警備司令部軍需,曾獲孫大元帥府二等銀質獎章。瓊僑陳峻山先后出任黃明堂部粵軍第四路司令部軍醫兼救護隊隊長。八屬聯軍瓊崖警備第一路統領及國民革命軍衛生隊長等職。瓊僑范運昆擔任廣州孫大總統府衛隊。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孫中山,舉兵圍攻廣州總統府,范運昆為護衛孫中山登上永豐艦,與叛軍進行殊死作戰,最后英勇犧牲。

  文昌人陳俠農是反袁著名將領。早年家境貧寒的陳俠農得鄉賢資助,赴廣州考入兩廣師范學堂,攻讀文史專科。在校期間加入同盟會,參加秘密反清斗爭。畢業回鄉后,一面創辦學校,開啟民智,一面宣傳革命。1909年,林文英、陳子臣奉孫中山之命回瓊組織同盟會瓊崖支部,並在各縣、市密設反清機關。陳俠農積極響應,並組織由進步師生和農村青年組成的反清敢死隊,在文昌開展反清的武裝斗爭。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陳俠農當選為候補眾議員(后遞補為眾議員),奉派回瓊任國民黨瓊州支部秘書,兼瓊島日報社副社長、總編輯。1913年,他響應孫中山領導的反袁二次革命。1914年他加入孫中山創立的中華革命黨,並奉派任瓊崖分部部長。隨后被委任為瓊崖討袁軍總司令。陳俠農回瓊后,積極聯絡各方力量,很快形成一個以白石溪為中心的海南海內外討袁機構聯絡網。在陳俠農的領導下,討袁軍不斷發展壯大。袁世凱死后,討袁軍奉命解散。陳俠農應召北上,赴京參加國會活動,后被段褀瑞軍政府以“內亂械斗”罪名逮捕。孫中山等人雖全力營救,終歸無效。1917年在北京就義,時年僅39歲。1929年國民政府明令褒獎,並追贈其為陸軍中將。

  文昌人陳策出身於華僑家庭,15歲考入廣東黃埔水師學堂,並在廣州參加同盟會。此后積極追隨孫中山參與反袁、反軍閥斗爭。1919年在驅桂戰爭中,陳策任討桂軍第二路軍副司令,次年參與起義,起義失敗后逃至澳門被捕監禁。其間孫中山原配夫人盧慕貞探監送飯,視如親子。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興師北伐。陳策被任命為航政總局局長,負責供應軍需。1922年6月15日,廣東軍閥陳炯明炮轟總統府,背叛孫中山。在關鍵時刻,陳策不顧危險,與葉劍英一起,將孫中山迎上他的座艦寶壁艦上,並在此后的50多天裡,始終伴隨其左右,直到8月孫中山離開廣州。

  1923年初,陳策在滬面奉孫中山之命,親赴香港聯絡江防、江南兩艦官兵,奪取全部屬於廣東的60余艘兵艦,聯合滇、桂、湘軍入粵討伐陳炯明,並將陳炯明趕出廣州。陳策受命出任廣東海防司令,設司令部於江門,以維護廣州大本營的安全為主要職責。桂系軍閥沈鴻英入穗后,欲自立廣東總司令,陳策奉孫中山命討伐,為統一兩廣打下基礎。

  瓊山人徐成章也是早期的同盟會會員,他與陳俠農一起領導瓊崖的討袁斗爭。1917年他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學堂,1923年到廣州,被孫中山任命為湘粵桂聯軍某支隊參謀長,進駐增城,與陳炯明對峙。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后,徐成章在軍校任特別官佐,負責第一期學生的軍訓工作。這年11月,孫中山接受共產黨的提議,決定成立大元帥大本營鐵甲車隊,徐成章被任命為隊長。這支武裝在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時代風雲的感召下,大批的瓊崖青年才俊報考軍校,投身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在雲南陸軍講武堂,有后來成為將軍的符昭騫、梁英、文鴻恩、文朝籍、吳宗泰、詹忠言、張光瓊、葉佩高等人。而在黃埔軍校第一至四期中,廣東學生有714名,其中瓊崖學生有202名。

  扶助孫中山治國理政

  除了響應孫中山的號召血洒疆場外,還有海南人以文人的身份協助孫中山治國理政。文昌人林樹椿早年就讀於湖北武昌中華大學法律系,他是老同盟會會員,還是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

  1920年,在徐成章的舉薦下,林樹椿來到廣州大元帥府,林樹椿為了法律的公正和他認定的法制精神,拒絕加入任何黨派的理念,立即吸引了孫中山的注意。孫中山對這位來自海南島的青年頗為器重。無論是宋慶齡還是孫中山,對這位說話帶有海南口音的文昌人有一種先天的親近感。

  1921年,林樹椿成為孫中山大元帥府的中文秘書。與孫中山相隨的這些日子,決定了林樹椿后來的人生走向。1923年春天,在廣州大元帥府,極少給人留下墨寶的孫中山,一天夜晚與林樹椿小聚之后,覺得心中有話要說。他請人拿來宣紙和硯台,神情非常的專注,胸中似乎蘊藏許久,一揮而就,寫下了一副對聯:“道因時以立,事惟公乃成”,這是孫中山對林樹椿的勉勵。這副不同尋常的對聯,成了日后林樹椿一生追隨孫中山理想的精神支柱,也是最能見証這段不為外界所知的特殊交往的重要物証。

  1924年年底,懷揣對聯的林樹椿跟隨孫中山到了北京。此行是受馮玉祥之邀,到北京共商和平統一大計的。他們一行人住進了北京的臨時行轅位於鐵獅子胡同的顧維鈞私宅。就在這裡,已經34歲的林樹椿經宋慶齡的熱心牽線,認識了前清格格愛新覺羅·恆容。從相識到結婚,中間不到兩個月。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走完了他革命的一生。林樹椿傷心欲絕地見証了偉人逝世的整個過程。此后他帶領格格,輾轉於天津、長春、甘肅、廈門、廣東,最后回到海南。(唐若玲)

上一頁
(責編:黃瑾、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