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7日16:00 來源:海南日報
1906年2月,孫中山在新加坡建立同盟會分會。 圖為孫中山與同盟會會員合影。
王斧。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陳策夫婦合影。 記者 李英挺 翻拍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中,除了被稱為孫中山“最早的合作者和朋友”的宋耀如外,還有許許多多各種身份的海南人積極參與其中。
協助孫中山宣傳革命
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首先是在華僑中展開的。許多華僑以極大的熱情,擁護孫中山,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在海南華僑中,與孫中山結識較早並極力發動瓊僑參加的同盟會者,當屬瓊山府城人王斧。王斧1901年在香港邂逅《中國日報》社長兼總編輯、革命志士陳少白,二人一見如故,陳少白賞識王斧的才學和為人,並向孫中山引薦。王斧與孫中山相識后,一直是堅定的革命黨人。
在香港,王斧加入了同盟會。1906年王斧從《中國日報》辭職后,受孫中山派遣,到新加坡從事革命宣傳活動。
1905年底,孫中山到新加坡組織南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瓊僑符養華、符益華、陳毓卿參加,成為新加坡最早一批同盟會員。此后,在王斧的積極活動下,一批瓊僑參加了同盟會,如張志華、王漢光、王漢天、符國良、符愛周、朱紹祖、施先東、王建中等。
早年革命思想的傳播,是革命派與保皇派在報界的論戰中展開的。據不完全統計,辛亥革命前,由華僑出資創辦宣傳革命的報紙有30多種,革命黨人以這些報紙為陣地,與保皇派展開激烈的論戰。王斧1906年到新加坡,任革命派報紙《中興日報》記者,他不但撰稿駁斥保皇派的論調,甚至主張“流血革命”,犀利之風不減當年。他與保皇派的筆戰消息傳回國內,清廷極其忌憚和惱怒其言論,便與新加坡政府交涉拿辦。無奈,王斧不得不逃往暹羅。
除王斧外,海南華僑施先東是《國民日報》的記者,王健中是《泗水端口日報》的記者。在論戰中,他們與其他革命派一道,旗幟鮮明地與保皇派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通過論戰,保皇派在華僑中的影響大為削弱,支持革命者立場堅定,一部分原來的保皇派人士也轉變立場,站到革命派的隊伍中來。
在孫中山及革命黨人的宣傳鼓動下,南洋各地華僑集中的地區,華僑們還普遍建立書報社,作為聯絡華僑、宣傳革命的機構。在辛亥革命之前,南洋各地有幾百個書報社。1907年新加坡海南華僑王漢光、符國良、陳毓卿、張志華、王漢天、符愛周等於小坡啟信街創設大同閱報處,作為秘密集會、宣傳主義及從事活動機關。民國后,大同閱報處改名為同文書報社。
1908年,陳毓卿加入“開明演說閱報社”,參加街頭演講,宣傳革命。1911年又與王惺庵一起,參加周獻瑞組織的“星洲露天演說軒”,於這一年的6月2日至7月27日,在每周二、三、四、五及星期日五天,到新加坡各熱鬧街頭演講,宣傳革命,並出售《黃帝魂》、馬福益著《革命先鋒》等書。
王斧到暹羅后,成為當地瓊僑革命組織領導人之一。他在《華暹新報》兼任主筆,繼續與保皇派筆戰。此外,暹羅的瓊僑僑領林文英、雲竹亭、馮爾和、馮裕源等人先后組織瓊僑社團,如瓊島會所、瓊州公所、會文社、南溟商會等組織,一方面為瓊僑謀福利,一方面發動瓊僑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
由瓊僑雲崇對為首的雲氏家族,因其多個子女的杰出貢獻,被譽為“部長家族”。其長子茂修(竹亭)十分崇敬孫中山,同盟會在暹羅成立支部時,他就是同盟會的骨干,孫中山到暹羅開展革命活動時,經常出入雲家,是雲家的座上客。他按照孫中山的指示,與其他僑領一起,發動瓊僑,支持辛亥革命。孫中山在給他的一封信中評價華僑為“革命之母”,並贊揚他等瓊僑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所作的巨大貢獻。四子茂倫不僅參加同盟會,還曾回鄉在府城參加反清的武裝戰斗。
瓊僑林文英1903年到日本留學,1904年在橫濱經廖仲愷介紹,結識孫中山,后來參加於1905年成立的同盟會。林文英與孫中山情誼篤深,親如兄弟,在孫中山為革命四處奔波時,林文英一直跟隨其左右。在越南、新加坡、暹羅等地,林文英與孫中山一起出入於當地華僑社團、娛樂場所、酒樓茶館,宣傳革命、反對帝制。在曼谷,一條位於唐人街中、長約五百米的街道,因為當年孫中山在此處號召華僑支持革命、推翻滿清政府,被后人尊稱為“演說街”。
在暹羅時,兩人白天宣傳革命,夜間就睡在林文英家的一張雙人床上,此床現存於曼谷歷史博物館。孫中山遭暹羅當局追捕,是林文英母親(暹羅人)機智應對,爭取時間,使孫中山從林家后門脫身。
為了在瓊崖宣傳革命,1913年,林文英奉命回瓊,與陳子臣、陳俠農等國民黨海口支部成員一起,創辦瓊崖第一張革命報紙——《瓊島日報》,宣傳共和與革命思想。瓊山人徐成章也於1920年回瓊籌劃宣傳革命報紙《瓊崖旬報》。一時間,偏居一隅的瓊崖,革命形勢也如火如荼。
瓊僑馮裕芳在日本留學期間,積極跟隨孫中山,是中華革命黨發起人之一,后任同盟會東京支部部長,輔助孫中山致力於國民革命事業。中華民國建立后,一直追隨孫中山。
慷慨解囊資助革命
孫中山在總結辛亥革命時期各階層的革命主要作用時,曾經作過這樣的概括:“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沖鋒破敵,則在新軍與會黨。”在資助革命的華僑中,既有殷商巨賈,更有普通的工薪階層。
盡管瓊僑當時以工薪階層為主,商人隻佔很小的比重,且以小商人為主,經濟實力較閩、潮、廣、客各幫為弱,但瓊僑們還是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從經濟上支持孫中山。
與孫中山關系密切的王斧在華僑中積極為革命籌款,還與胡毅生等在暹羅籌餉購置軍械,讓三弟王家昌喬裝押運回香港,以備黃花崗起義。起義失敗后,胡漢民等革命黨人逃往暹羅,就寓居在王斧主持的華益學校內。
在暹羅的僑領雲竹亭為了籌款支持孫中山,把自己經營的火鋸廠賣掉。其他僑領如馮爾和、馮裕源等,也通過各種方式,帶頭和發動廣大瓊僑捐款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
同盟會新加坡瓊幫分會曾應孫中山之命“籌足軍餉數千元,交由財政員沈聯芳同志電匯總部,並籌助經費派王漢天、符國良、陳毓卿及各同志等返國相助起事。”1910年底,胡漢民到新加坡籌款,符養華擔任籌款干事,募得三千余元。1911年他又任“籌辦廣東救濟保安捐”干事,捐出百拾元,獲得獎狀。1912年,“發起國民捐,計約籌數千元,匯於中央政府”。1913年,三民公司及救亡團籌款三千元,由李濟民、吳伯帶回香港,籌辦黨報,及濟助鄧仲元惠州起事。1914年,為反對袁世凱之壓迫國民黨,新加坡瓊僑交通部印發宣言,分送各埠僑胞,請一致聲討,“並發起救國儲金,將所存之款,交黃義華同志匯去東京總部”。1916年,討袁軍興、總部來電籌款劃軍餉,並發行公債,“由(分部)瓊僑聯絡員王漢光、陳毓卿、朱銳峰三同志竭力推銷二千元,交中華革命黨支部長徐統雄同志匯總部外,而本部(即交通部)同志黃義華、崔霸東、符兆光、陳開國等,經手沽券計數千元,交南洋籌款員鄧澤如同志代匯總部”。以上捐款,共計約二萬元。當時風雲星馬的郭巨川、郭鏡川兄弟也是革命的堅定支持者。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