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解放軍勛章、獎章史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勛章獎章【5】

姜廷玉

2017年06月14日11:17    來源:央廣軍事

長征中強渡烏江英雄毛振華榮獲紅星獎章

1934年秋,由於“左”傾教條主義領導者的錯誤戰略指導,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進行長征。在國民黨軍圍追堵截戰火紛飛艱苦的條件下,中革軍委對在長征途中搶險飛渡、斬關奪隘、作戰勇敢、戰績突出的紅軍指戰員仍堅持頒發紅星獎章,以激勵其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強渡烏江》(油畫 魏傳義 作)

1935年1月初,國民黨軍憑借烏江天險,企圖阻止紅軍北渡烏江、圍殲紅軍於烏江南岸。中革軍委為了打破敵人的企圖,命令紅軍部隊迅速強渡烏江,向貴州遵義地區前進。遵照中革軍委的命令,紅1軍團第1師第1團、第2師第4團為前衛,分別從回龍場渡口、江界河渡口強渡烏江。1月1日,在江界河渡口,紅2師4團團長耿飆、政治委員楊成武決定由第3連連長毛振華率7位水性好的戰士採取泅渡的方式強渡烏江,時值寒冬,水冷刺骨,他們潛入江中,拉著一根長繩,奮力向對岸游去,不料被敵人發現,繩子被打斷,毛振華等被迫返回。深夜,紅4團又組織毛振華等18位勇士乘竹筏偷渡,偷渡過程中,隻有以毛振華率領的5名勇士所乘的竹筏劃向對岸,其余兩隻竹筏都被急流卷了回來。上岸后,毛振華和4名戰士潛伏在岩洞裡。1月2日,紅4團遵照中革軍委的指示,緊急動員,綁扎了60個竹筏,組織強渡。突擊隊乘坐竹筏,在炮火掩護下,奮勇前進,在竹筏接近對岸時,在對岸岩洞裡潛伏了一夜的毛振華等5名勇士,突然沖入敵人的戰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壓制了敵人前方火力,接應強渡的部隊登岸,打跨了守敵。

中央紅軍強渡烏江后,中革軍委發布命令,授予紅4團3連連長毛振華紅星獎章1枚,授予第4團第1營營長羅有保、機槍連連長林玉式、2連連長楊尚坤、2連指導員王海雲、2連青年干事鐘錦友、班長江大標和孫明、王家福、王友才、唐佔欽、賴採份、羽輝明、曾傳林、劉昌洪、鐘家通、朱光宣、林文來、劉福炳、羅家平、丁勝心、溫贊元為戰斗英雄,並獎給每人軍服一套。

1935年1月15日《紅星報》關於紅軍強渡烏江事跡的報道。

毛振華是強渡烏江唯一榮獲紅星獎章者,這是一個崇高的榮譽。1935年9月,紅軍途經臘子口,17日夜間,毛振華帶領全連戰士,鬆下綁腿擰成繩子,攀上了臘子口東南側的懸崖,神兵天降般出現在敵人的背后,在攻克臘子口戰斗中又立了大功。

1935年10月14日,中央紅軍(陝甘支隊)行至甘肅省環縣洪德城。在消滅地主武裝的戰斗中,毛振華壯烈犧牲,年僅25歲。5天后,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結束了長征,毛振華卻沒能看到這一天。楊成武同志悲痛欲絕地說:“我們失去了一員虎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旗勛章、紅星獎章等軍事証章的頒發,激勵著紅軍廣大指戰員在反“圍剿”作戰中浴血殺敵、英勇頑強﹔在長征路上,斬關奪隘,搶險飛渡,粉碎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陝北,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文章來源:CNR國防時空 策劃《廷玉說軍史》欄目)

作者簡介:

吉林省公主嶺市人。1951年7月18日出生。1969年1月入伍。大學本科畢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編輯研究處處長兼館學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專業技術4級、文職2級。獲解放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

全軍軍史專家庫首席軍史專家之一, 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會、朱德思想生平研究會常務理事,聶榮臻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特約軍史專家。

長期從事軍事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華民族抗戰精神永存》、《多視角下的長征》、《中國軍校發展史》、《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解讀紅色見証》、《外軍名校與名將》、《跨世紀的輝煌》、《軍事証章史話》、《新中國十四次國慶大閱兵》、《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60年》、《解讀抗美援朝戰爭》、《台灣五十年軍事史》、《黨史軍史研究文集》、《解讀抗日戰爭》、《紅軍不怕遠征難》等20余部。其中多部獲國家圖書獎、解放軍圖書獎。曾主持完成《中國軍校發展史》、《台灣五十年軍事史》等全軍軍事科研課題。被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聘為《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歷代軍事人物”、“中國古代戰爭史”、“古代兵器”三個學科副主編。

曾被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聘請為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專家組專家。全軍軍事圖書、軍事期刊評審專家組專家。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趙晶、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