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揮師南下:會昌這邊風景獨好

2017年06月27日10:48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揮師南下:會昌這邊風景獨好

會昌全景

八一起義軍朱德、周逸群部會昌戰斗遺址(石角高排腦岽)

會昌山戰斗遺址

會昌革命烈士紀念塔

湘江和綿江在贛南大地上奔涌,圍繞會昌縣城拐了一個半圓形的彎,交匯成貢江。八一南昌起義部隊會昌戰役奪取的會昌山,就在這個拐彎處,與縣城遙遙相望。

6月22日,記者抵達時近傍晚,大雨滂沱,萬木蔥蘢。冒雨登山尋訪戰壕和防空洞遺跡,隆隆炮聲猶在,旌旗在望,鼓角相聞﹔會昌革命烈士紀念塔巍巍聳立,默默訴說著用鮮血鑄就的豐碑:那是90年前,起義軍與國民黨軍在會昌展開激烈交戰,佔領了會昌山,順勢一舉攻克會昌城,革命紅旗高高飄揚在會昌城頭。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暴雨拂去歷史的烽煙,曾被毛澤東譽為“風景這邊獨好”的會昌,如今仍回蕩著鏗鏘的誓言,書寫著無畏的信仰……

起義軍南下途中唯一一次大勝仗

1927年8月30日清晨6時,朱德察看敵情時發現敵人正在會昌山下平壩子集合,一聲令下,重機槍吐出串串火舌,向山下密集的敵人掃射過去。

激烈的槍炮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晨霞中蕩起漫天硝煙,會昌戰役正式拉開序幕。

在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途中,大大小小的戰役不計其數,會昌戰役獨具特色。前后4天,兩度會戰,起義軍將士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克服重重困難戰勝敵人,迎來了起義軍南下的首場勝仗,也是途中唯一的一次大勝仗,永久地載入了黨史、軍史。

90年前的南昌城,驚天霹靂震驚中外。蔣介石、汪精衛急忙調兵遣將討伐。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起義部隊揮師南下直取廣東東江,8月26日進佔瑞金縣城。

當時,長刀所向,槍頭所指,一切都處在“大無畏、先驅者”的精神指引下。

會昌山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山,坐北向南,海拔400米,古稱明山、南山,為會昌城西北的天然屏障。8月29日,起義軍從瑞金開進,以葉挺指揮的第十一軍繞道會昌西北的西江、洛口一帶,迂回敵后,主攻會昌﹔由朱德指揮第二十軍第二師五團、第三師六團和教導團第三總隊,在城東北方向正面發動佯攻﹔賀龍率領第二十軍主力為總預備隊,位於瑞金至武陽之間,策應支援各方。

激戰到下午4時,起義軍終於攻下會昌山,並乘勝攻佔縣城,錢大鈞倉皇南逃。9月2日,黃紹竑部先頭部隊黃旭初第四師2000余人,不知錢大鈞部在會昌已被擊敗,糊裡糊涂由白鵝方向開來,又被起義軍一舉擊潰。

至此,象征人間正道的八一南昌起義的軍旗,在會昌大地高高飄揚。

磨煉了人民軍隊,擴大了革命影響

會昌戰役共潰敵5000余人、俘敵900余人,繳獲山炮1門、迫擊炮2門、各種槍支1000余支以及大量彈藥和輜重,不僅磨煉了新生的人民軍隊,也擴大了南昌起義的革命影響。

細究會昌戰役取得勝利的原因,會昌縣黨史辦主任曹樹強分析說,首要原因在於戰役前起義軍在瑞金繳獲了敵人大量文件,對錢大鈞的作戰計劃了如指掌,從而作出了“兩面夾擊”的正確戰略部署。其次,我方各級指揮員軍政素質之高也是不可忽視的獲勝因素。會昌戰役是我國人民軍隊誕生后遭遇的第一場惡仗,當年參戰的指戰員們在以后的革命洪流中屢立赫赫戰功。

新中國成立后,參與過會昌戰役的很多人都躋身人民解放軍將帥行列。據不完全統計,有元帥5位:朱德、劉伯承、聶榮臻、陳毅、林彪﹔大將3位:陳賡、粟裕、許光達﹔上將3位:周士第、蕭克、楊至成﹔中將7位:趙镕、聶鶴亭、郭化若、唐天際、彭明治、譚甫仁、譚家述﹔少將6位:王雲霖、張樹才、周文在、袁也烈、李逸民、廖運周。在中外戰爭史上,如此多的將帥雲集於一座平凡之山麓戰,確屬不多。

八一起義軍會昌戰役的勝利,使會昌人民深受教育和鼓舞。在會昌城的大街小巷,起義軍書寫了許多革命標語,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政策。在城東的大旗坪,起義軍召開了群眾大會,號召勞苦大眾起來反抗蔣介石、汪精衛反動派的統治,打倒土豪劣紳,開展土地革命。

至今,會昌戰役知情人陳桂元的故事在當地仍口口相傳。當年的陳桂元還是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8月29日被國民黨錢大鈞部抓俘,干苦役修工事,關在會昌縣城。次日,會昌城外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傍晚時分,會昌城裡平時凶神惡煞的國民黨兵不見了蹤影。惴惴不安的陳桂元被領系紅帶、身著灰布軍裝的起義軍釋放后,印象深刻,久久難忘。

“可以說,人民群眾是會昌戰役的真正靠山,沒有群眾的支持,會昌城頭的紅旗難以高聳。”曹樹強說,革命先烈的慷慨忠魂,成為當時會昌人民的精神養分,掀起了此后中央蘇區及第二次土地革命高潮,再到扛起抗日戰爭大旗,直至最后解放。

沸騰的熱土續寫紅色傳奇

遠去了刀光劍影,散盡了戰火硝煙。當我們把目光從90年前投向如今更為寬廣的時空,南昌起義、會昌戰役所孕育的八一精神,浸透在會昌縱橫的群山之中,流淌在幾代會昌人的血液裡。

縣城水東街區,有一個歐氏宗祠,南昌起義部隊攻克會昌城后在此駐扎。65歲的曾長娣嫁到歐家已30余年,對這座老屋有一份割舍不了的感情:“年輕時,就常聽家裡的長輩提起南昌起義部隊在家裡宿營。”曾長娣對老屋很愛惜,裡裡外外打掃得干干淨淨。“人會老的,屋子也會老。作為后人,我們更要懂得珍惜,將父輩的故事傳承下來,讓家裡年輕一代知道這裡曾經接待過起義軍,知道舊社會的艱辛,才能珍惜今天的好生活。”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從事黨史軍事研究的曹樹強,正在開展一項艱巨的工作:收集起義軍在會昌戰役犧牲烈士的名單。近千名烈士,目前隻收集到40余位烈士資料。他深有感觸地說:“銘記歷史是一種責任。當敬重歷史成為我們的習慣,烈士們才會真正感到安心。這是對英雄應有的尊重,也是走向未來的歷史起點。”

紅色的記憶從來不曾褪色。要找到結合點,才會有突破點。近年來,會昌的旅游產業加速發展、轉型升級:縣城西北街,是承載和見証會昌千年歷史文化的記憶之地。向北走到貢江邊,古老的城牆和北門,是當年八一南昌起義軍攻佔縣城的入口。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的祖籍也在會昌。為此,2015年8月,會昌啟動了西北街至古城牆改造,准備將其打造成江西省乃至國內知名的戲曲文化旅游特色小鎮。“再沒有什麼比融合文化更能夠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傳承歷史文脈,推動客家民俗與紅色文化、戲劇文化相融合,3年后,請來我們戲劇小鎮看看!”會昌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堯金娣自豪地說。

會昌在變,會昌人民有著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採訪之時,正值縣裡著手准備第三屆江西·會昌民俗旅游文化藝術節,同時慶祝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若干意見出台5周年。手頭上的一組數據是最好的說明:201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由2015年的64億元增長到134.6億元,超額完成“主攻工業、三年翻番”年度任務。已進入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新時期的會昌,“風景獨好”不是夢。

越是夢想飛揚,就越要擼起袖子加油干。今天的會昌,對90年前那一場恢宏戰役最好的紀念,就是大力弘揚八一精神,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江西工作“新的希望、三個著力、四個堅持”重要要求,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奮力邁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的堅實步伐。(記者 宋 茜 楊 靜文/圖)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