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若林 何仁美
2017年07月27日14:2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制定起義方案
1927年7月,到達九江的中共領導人和黨員干部日益增多。中共“五大”選舉產生的五屆中央委員會45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中,就有16人先后到了九江﹔10名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就有7人到了九江﹔臨時中央常委5人除李維漢外,都先后到了九江。其中,駐贛第三軍軍官教導團團長朱德,受周恩來的委派也於19日到達九江(21日赴南昌)。
7月20日,在九江的譚平山、李立三、鄧中夏、聶榮臻、葉挺5人,由林祖烈安排,在九江英租界海關召開談話會(通稱九江首次會議)。談話會由譚平山主持。到會人員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認為“在政治上武漢政府已完全反動……有包圍我軍之形勢”,“縱然回粵成功,我們亦必在張、汪協謀之中而犧牲,將與我們回粵之號召農民運動,實現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之目的完全相反”。談話會最后決定,集合中共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於南昌,並爭取二十軍,實行南昌起義,“在政治上反對武漢、南京兩政府,建立新政府來號召”,“成立革命委員會,用國民黨中委聯名名義宣布”。
在九江談話會議期間,張太雷和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邀請在九江的中央委員舉行會議,匯報南昌起義的醞釀情況。會上,當李立三等把九江談話會提出的南昌起義方案匯報后,瞿秋白“完全贊同”。會議期間,聶榮臻特地到牯嶺,看望在那裡養病的劉少奇,“通知他中央決定要在南昌起義,要他有所准備,注意自己的安全”。22日,瞿秋白把“在潯負責同志之意見”帶回武漢,請中共中央即速決定。瞿秋白走后,鮑羅廷與李立三、張太雷繼續討論南昌起義問題,並請聶榮臻、林伯渠上廬山,進一步了解部隊准備起義的情況。22日傍晚,張太雷攜帶此次會議的總結前往武漢。
7月23日,賀龍、惲代英、高語罕、廖乾吾同抵九江。此時,賀龍還不是共產黨員,但他受共產黨的影響,曾多次向他的政治部主任、共產黨員周逸群提出要求加入共產黨,願意接受共產黨的領導。7月24日,江西省政府主席、第五方面軍總指揮朱培德,按照汪精衛的旨意,要賀龍的二十軍集中到德安,並借邀請賀龍、葉挺到廬山“避暑”為名,准備抓捕。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從軍長黃琪翔那裡獲悉朱培德的陰謀后,立即把這一情況告訴了葉挺。25日,賀龍、葉挺、葉劍英、高語罕、廖乾吾5人,在九江市區甘棠湖中一隻小船裡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小劃子”會議)。會上決定:賀龍、葉挺部隊立即開往南昌。同日,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四人在九江召開第二次會議,決定葉、賀軍隊於28日晚舉行起義,並急電中共中央征詢意見。26日至27日,葉挺、賀龍相繼率領部隊離開九江,向南昌開拔。
瞿秋白、張太雷到達武漢后,中共中央聽取了他們的報告,做出了同意舉行南昌起義的決定,並任命周恩來為起義領導機關前敵委員會書記,領導加緊進行起義的准備工作。周恩來隨即同陳賡趕赴九江,向李立三、譚平山、惲代英等人傳達中共中央的決定。在聽取李立三等人的報告后,周恩來表示“形勢既已如是,對在潯同志的意見完全同意”。部署完畢后,周恩來、李立三、譚平山、彭湃、陳賡等坐火車趕往南昌,於當天成立起義前敵委員會,定於30日晚舉行起義。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