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1日08:4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紅嫂”精神代代傳
戰火過去70多年,老“紅嫂”芳蹤漸遠,新“紅嫂”接過她們手中的接力棒,愛黨愛軍、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紅嫂”精神,在沂蒙薪火相傳
明德英、王換於、祖秀蓮、李桂芳、“沂蒙六姐妹”,當年的沂蒙“紅嫂”都一個個遠去……
斯人已去,歷史卻將永遠銘記。
位於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山東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自建的“沂蒙紅嫂文化紀念館”今年5月開館,郭伍士尋找祖秀蓮時使用的黑色酒簍被收入館中,無聲地訴說著那段舍生忘死、知恩圖報的“軍民母子情”。
郭伍士在他的回憶文章中寫道:“大娘守在我身邊,喂水喂飯,她對我說:‘咱娘倆的命如今是一條,你放心,有我就有你’。”張在召回憶說,祖秀蓮過世時,郭伍士正巧趕回老家去吊唁過世的親侄子。返回村裡時,他趴在祖秀蓮的墳頭上,哭了兩天兩夜。
郭伍士1984年去世,他的四個子女至今仍生活在桃棵子村。站在郭伍士留下的老屋前,郭伍士的兒子郭文科說,父親去世時留下了兩句話,第一句是永遠不要忘了共產黨,第二句是永遠不要忘了人民。
自建紀念館記錄“紅嫂”歷史的山東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呈镕,既是“紅嫂”精神的受益者,更是“紅嫂”精神的傳承人。
朱呈镕曾是臨沂市毛毯廠的“銷售大王”,1997年下崗。“頹廢了好一陣,但想想‘紅嫂’們在那麼困難的年代做出了那麼多犧牲,下崗算什麼?”她說。
重新振作的朱呈镕,先是帶領下崗職工創辦了人力腳蹬三輪車公司,后又研究出夾心冰糖葫蘆。骨子裡那股永不服輸、勇往直前的勁兒,讓她決心要當“老大”,做出個名堂來,她給自己的冰糖葫蘆取名“朱老大”。
14年來,朱呈镕把擁軍當作永不下崗的職業,先后走訪了300多支部隊,行程26萬公裡,捐獻擁軍物資累計1000多萬元,被譽為“新時期的沂蒙紅嫂”“最美兵媽媽”。
“沂蒙紅嫂文化紀念館”裡,存放著大量實物、圖片和各類雕塑。其中一張照片中,“沂蒙六姐妹”之一的伊淑英在彌留之際,緊緊握著朱呈镕的手,若有所托。
“我曾問躺在病床上的伊大娘,如果現在還讓您給戰士們烙煎餅,做軍鞋,你還會做嗎?她回答說,‘現在生活好了,得給他們包餃子、蒸饅頭,買皮鞋穿!’”朱呈镕站在照片前回憶說。“大娘快不行的時候對我說,‘你來了我就放心了,一定要把‘紅嫂’精神接力棒接好,傳下去’。”
擁軍是沂蒙“紅嫂”們永恆的話題。無論戰爭、抑或和平年代,愛護人民子弟兵融入了一代代人的血液中。老區的不少百姓都說,每當有部隊訓練路過臨沂一些鄉村時,當地人仍像戰爭年代那樣,把煮雞蛋和干糧塞到戰士手中。
在擁軍40多年的新“紅嫂”李秀蓮家裡,她拿出了一大包為擁軍新繡的鞋墊。“棉花車子吱吱地響,每天紡四兩。”她說,戰爭年代,她的祖母、母親,組織村裡的姐妹積極做軍裝、繡鞋墊,支援前線,現在時代不同了,但是祖輩留下的精神不能丟。
李秀蓮家出了4代“紅嫂”,並有4代人參軍。2010年,兵員大市臨沂局部出現了征兵難的苗頭。聽說這一情況的李秀蓮萬分焦急,毅然動員仍在上大二的孫子和剛剛大學畢業的侄子從軍,在當地傳為佳話。
因為擁軍,朱呈镕有了許多“兵兒子”。曾在沈陽軍區某部服役的張廣奇父親早亡,入伍前5天,母親過世。他帶著父母留給他的一張10多萬元的欠條入伍。“后來部隊領導告訴我,他在訓練的時候總走神,好幾次差點從單杠上摔下來。”朱呈镕說。了解到張廣奇的情況后,她毫不猶豫地認下了這個“兵兒子”。幫他還了欠款,並不斷勉勵他好好訓練。如今張廣奇已經考取了軍校繼續深造。
老“紅嫂”逐漸遠去,“紅嫂”精神永駐兒女心間。“俺娘不會說話,就打手勢給我講過去的事,她是最好的母親。”明德英的女兒李常花說,“八路軍為人民打仗犧牲,老百姓救人是應該的。”
作為王換於的孫女、張淑貞的女兒,於愛梅也帶著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退休后在“沂蒙紅嫂紀念館”做起了義務講解員,先后為全國黨員領導干部和群眾作報告1000多場。11年來,她自費行程9.2萬公裡,將“紅嫂”事跡傳播到全國各地。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