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1日08:4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祖秀蓮與“兵兒子”郭伍士。(資料照片)
▲五位“沂蒙六姐妹”在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50周年時的合影。(資料照片)
▲記者在臨沂市沂南縣尋訪到五位老“紅嫂”,依次是高振榮、馬乾文、張淑貞、王春桂、谷榮倉(從左至右)。記者王陽攝
蒙山巍巍,筑起沂蒙人民保家衛國的豐碑﹔沂水湯湯,訴說老區兒女奉獻犧牲的深情。
“母送兒,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戰場,一口飯,做軍糧,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件破棉襖,蓋在擔架上。”70多年前的戰爭年代,以“紅嫂”為代表的沂蒙人民,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用小推車推動歷史,唱響一首抵御外侮和全國解放的悲壯之歌。
重新踏上這片曾飽受戰火的土地,追尋“紅嫂”足跡,仿佛又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那一樁樁動人的事跡再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愛黨愛軍、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紅嫂”精神在沂蒙山水間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戰爭年代的沂蒙,家家有“紅嫂”
戰爭年代,以“紅嫂”為代表的沂蒙女性,用生命、鮮血和骨肉支援著前線,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故事,昭示著“紅嫂”的人性光輝,銘記著她們舍生忘死的英雄壯舉
沂蒙山區腹地,擋陽柱山腳下,沂水縣桃棵子村滿眼蒼翠的山坡上,“紅嫂”祖秀蓮的墳前,一塊特殊的石碑靜立40年,上面刻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引爆太平洋戰爭。而在中國戰場,全面抗戰已進行了4年。在擋陽柱山上一次戰斗中,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參謀郭伍士執行任務時被日軍發現,子彈從他嘴部射入,從脖后鑽出,凶殘的敵人又用刺刀在他身上連捅數下。九死一生的郭伍士蘇醒后,爬到了約一公裡外祖秀蓮家門前,被她奇跡般救活。
70多年過去,祖秀蓮生前居住的老屋仍在,屋內一個土炕被兩個灶台熏得發黑,陽光透過窗戶柵欄,落在炕上。郭伍士獲救后躺在這裡,喝下了第一口救命水。
在這間老屋內,祖秀蓮幫他清理傷口,照顧了他4個日日夜夜。為了不被日軍發現,祖秀蓮又把郭伍士轉移到半山腰的一個山洞中,隱藏了25天,並且每天冒著生命危險,上山探望照顧,用土法給他療傷。
郭伍士在他的回憶文章《人民,我的母親》中寫道:“(她)把自己像藏金銀一樣藏的一點面,一回拿出一點來,做成面糊糊來喂我。我吃了面糊,她把鍋上的煳鍋巴用水泡下來,給大爺吃,而她自己卻吃糠團子。為了給我補身子,她竟然把自家唯一的母雞也殺了。
“那時收留八路是要命的事兒,俺這個老奶奶不怕死!郭伍士好得差不多了,是俺爺用小推車,把他送回了部隊醫院!”桃棵子村村支書張在召說。
1947年,郭伍士因傷病復員,本該回老家山西的他,決定用自己的余生報恩。他挑著一隻酒簍,歷經8個寒暑,踏遍了八百裡沂蒙,像著了魔一樣邊賣酒邊尋找救他的那個“張大娘”。當再次見到祖秀蓮時,郭伍士雙膝跪地,大聲呼喊著:“娘!娘!”從此,郭伍士在桃棵子村落了戶,為老人養老送終。
戰爭年代的沂蒙,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
柔情似水的“啞巴奶奶”明德英,用乳汁救護小八路﹔芳骨如鋼的李桂芳,帶領31名婦女肩扛門板,水中架起“火線橋”﹔深明大義的“沂蒙六姐妹”,日烙煎餅八百斤擁軍支前……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這裡的女性做軍鞋315萬雙,做軍衣122萬件,碾米碾面1.2億斤,救護傷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
剛烈的沂蒙女性,對敵人疾惡如仇,對共產黨卻滿懷親人般的柔情。
抗戰時期,沂南馬牧池鄉是山東抗日根據地“核心”區域。在此工作的革命先驅,其子女無人照看。“紅嫂”張淑貞在婆婆王換於的帶領下,創辦了戰時托兒所,在3年多的時間裡,撫養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遺孤,其中包括羅榮桓、徐向前等將帥的子女。
今年105歲高齡的張淑貞,現住在馬牧池鄉東辛庄村。距離她家500米遠的托兒所舊址,如今建成了王換於紀念館。院子裡的一棵老樹,是當年孩子們唯一的娛樂設施,幾間老屋,是孩子們的宿舍。
一襲黑衣、滿頭銀發,讓人很難想象,端坐在沙發上的瘦小身軀,在70多年前,曾做出了怎樣的艱難抉擇。為了照看這些革命后代,她們把自家剛出生的孩子放到一邊吃糊糊湯,把奶水喂給年齡小、體質差的托兒所孩子。幾年時間,張淑貞家先后有4個孩子夭折,她們所哺育的革命后代,卻一個也沒有少。
張淑貞的女兒於愛梅曾問她,當時為什麼那麼狠心?她說:“自家的孩子,沒了還能生養。同志們的孩子要是沒了,恐怕就沒有了血脈,咱舍上命也不能讓烈士斷了根呀。”
“捐軀獻身殲日寇,舍生取義救親人。”位於沂南縣的沂蒙紅嫂紀念館門前的這副對聯,道出了沂蒙軍民深情。
硝煙歲月,沂蒙人人參軍,戶戶支前。年輕男人前線打仗,后方的老人、婦女和兒童深知,支持共產黨的軍隊、保護戰士的生命,就是保護自己的丈夫、兄弟、孩子,朴素的想法既出於人性,更是一種篤定的信念。
戰爭年代的沂蒙地區貧困落后,質朴的農村婦女仍面對著禮制的巨大束縛。有人說,明德英頂著道德壓力,義無反顧地敞開胸襟,無疑是出自對共產黨軍隊的絕對信任和愛護。
88歲的“紅嫂”王春桂,抗戰時期與父親在大石嶺救過受傷的八路軍,解放戰爭時期,擔任村婦救會會長,組織婦女做軍鞋、軍衣支援前線。這位老人一直以明德英為榜樣。“她能用乳汁救八路,俺不如她!”
“那時看到八路軍,就像見到了親人!”現住界湖街道南村社區、89歲的“紅嫂”馬乾文,十幾歲時跟著奶奶給八路軍送飯,冒死照顧青駝寺戰役中受傷八路軍戰士,並最終嫁給了這名戰士。“八路軍知道可憐人啊!他爺的腿被鬼子打了那麼大的口子,當時缺人手,我看著可憐就照顧他。”她回憶說。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