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9日13: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根粉條裡的初心
在寧夏西吉縣將台堡紅軍長征紀念園內的三軍會師紀念館裡展出的當年紅軍用過的粉勺。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一根普通的粉條,在不少人吃火鍋、酸辣粉時可能才會被注意到。但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有一種用馬鈴薯澱粉制成的粉條卻意義不同,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之為“紅粉”或“紅軍粉”。
西吉縣位於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這裡地處寧夏南部山區,氣候溫涼,適宜馬鈴薯生長,馬鈴薯一度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口糧。白色粉條被稱為“紅粉”的背后,有一段“仁義之師”與當地群眾鮮為人知的故事。
事情得從80多年前說起。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作為第一支進入寧夏的紅軍隊伍,途經寧夏西吉縣的興隆鎮。這裡是回族聚居區,紅軍充分尊重回族群眾的宗教信仰和風俗,被當地百姓稱贊為“仁義之師”。
紅二十五軍短暫休整后離開時,幾名傷員借住在西吉縣興隆鎮的老鄉家養傷。這些紅軍傷員來自南方,看到當地老百姓僅靠蒸、煮等方法食用馬鈴薯,便開始教他們如何利用馬鈴薯制作粉條。
紅軍戰士先把馬鈴薯切成碎塊,再使用石磨將碎塊磨成澱粉汁,之后用粉勺把澱粉汁漏成條,開水煮熟后撈出晾干,即成粉條。這樣的工藝經紅軍教授后,就在當地流傳開來,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紅軍粉”。
“當時,住在村裡的紅軍傷員手把手教我太爺爺和村民做馬鈴薯粉條,沒想到這成了我家幾代人的謀生手段。”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擺世明說,從他太爺爺開始,一家四代都以制作這種粉條為生。
在當年的興隆鎮,留下的不僅有粉條,更有紅軍與當地百姓的深厚情誼。
“村民們傾其所有悉心照顧紅軍傷員,傷員們在傳授村民制粉技術的同時,也幫村民干了不少力所能及的農活。”擺世明回憶道。
雖是小小一根粉條,但對當地百姓而言,可謂一件大事:馬鈴薯不易貯存的難題被破解,老百姓的溫飽也有了著落。
令人欣慰的是,這項制作馬鈴薯粉條的技藝,80多年來在王河村從未斷絕,一直傳承至今。
如今,小粉條給村民帶來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條的農戶最多時有120多戶,靠加工出售粉條,王河村“紅軍粉”的名聲逐漸叫響,“紅軍粉”成了村裡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當地以販賣粉條為主的運輸業也隨之興起。
在粉條產業的帶動下,王河村於2015年脫貧銷號,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王河村出產的粉條,雖然廠家、商標各不相同,但包裝背面都會寫上一段關於紅軍教村民做粉條的故事,有的還會在包裝顯眼處寫上“紅粉”“紅軍粉”等字樣。
在當地群眾看來,將這種粉條稱作“紅粉”或“紅軍粉”,是紀念,更是感恩。
“當年紅軍教村民們制粉,跟如今黨和政府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是一脈相承的,時間在變,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沒有變。”興隆鎮黨委書記慕夙說。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傳承”——傳紅色基因 承優良家風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