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党史频道 >> 从延安走向世界
作者:牛军
 
内容介绍  
<< 从延安走向世界 >>
  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从1935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形成、演变和主要特征,并构建了分析研究的基本框架。

  本书框架由三个内容构成,包括:一、中共党内的矛盾和斗争,最突出的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与王明路线的矛盾与斗争。二、支配中国政治基本走向的国共斗争。三、中国革命运动与东亚国际格局之间的互动。本书的研究证明,大国在东亚地区关系的变动,是中共对外政策缘起和发展的主要国际背景,而且它的影响后来变得越来越直接。目录
 
作者介绍
从延安走向世界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教授,法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对外关系、美国外交等领域的研究,曾应邀在美欧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或高级客座研究员。荣获北京大学2002年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学科研优秀奖,2006年度正大优秀教师特别奖。代表作《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荣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精彩选读  
第一章 敞开大门
  1936年7月的一天,一位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骑着一匹被称为“瘦狗”的老马,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西的保安。这位洋人就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因为是第一位访问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西方记者,从此闻名于世,他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中国广为流传。有关他的富有传奇色彩的采访经历和他的精彩报道,曾经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致这些在中国都已经成为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课题。斯诺对世人给予他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准确地按到了时代的脉搏,并从此站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前沿。[详细]
·第一章 敞开大门(1)
·第一章 敞开大门(2)
·第一章 敞开大门(3)
·第一章 敞开大门(4)
·第一章 敞开大门(5)
·第一章 敞开大门(6)
第二章 两个统一战线
  1937年7月7日,驻华北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华北和华中的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骤然加深。面对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共领导人与以往不同,不仅没有再提日本进攻华北和华中的侵略战争是为进攻苏联做准备,而且还进一步说明,日本在进攻平津之前制造反苏空气和向苏联挑衅,不过是“企图以声东击西进攻苏联的空气来买得各帝国主义”对它的“好感”,其目的是“企图实现吞并中国”。(朱德:《实行对日抗战》1937年7月15日,《解放周刊》第12期,1937年7月26日。)因此,中共在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努力,阻止日本迅速灭亡全中国。[详细]
·第二章 两个统一战线(1)
·第二章 两个统一战线(2)
·第二章 两个统一战线(3)
·第二章 两个统一战线(4)
·第二章 两个统一战线(5)
·第二章 两个统一战线(6)
·第二章 两个统一战线(7)
·第二章 两个统一战线(8)
第七章 第一次尝试
  1943年夏季的国共危机与前两次国共危机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因为它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中国的抗日战争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另一方面,在这一次危机中,国共两党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从是否以及如何坚持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 转到战后应建立一个何种性质的国家。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主张是坚持维护其一党统治,中共当时则主张,战后应建立各党派合作的民主共和国。可以说,第三次国共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盟军的对日作战计划,而且影响到东亚未来的政治局势,从而导致美苏两国对中国内部问题的强烈关注。[详细]
·第七章 第一次尝试(1)
·第七章 第一次尝试(2)
·第七章 第一次尝试(3)
·第七章 第一次尝试(4)
·第七章 第一次尝试(5)
·第七章 第一次尝试(6)
·第七章 第一次尝试(7)
·第七章 第一次尝试(8)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
  国共两党在1946年初的停战、政协和整军等谈判中能够迅速达成协议,美苏两个大国在东亚妥协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正当中共中央认为,在中国已经开始走向“和平民主新阶段”之时,美苏关系却在由对抗向冷战的方向迅速演变。与美苏从妥协走向对抗几乎同步,蒋介石和国民党方面逐步毁弃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达成的各项协议,并于6月下旬开始,向中共中原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至此,国共两党时断时续的局部军事冲突,终于发展成为全面内战。面对国际上的美苏关系全面逆转和国内国共关系最终破裂,中共领导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美苏对抗的性质和前途,及其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影响;重新思考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在美苏全面对抗的世界格局中,处于一种什么地位以及它的作用和发展前途,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结论,严重地影响着中共中央在历史时刻作出的战略抉择。[详细]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1)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2)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3)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4)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5)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6)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7)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8)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9)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10)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
  随着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和国民党政府土崩瓦解,未来的中国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新的国家将走上何种发展道路,成为中共中央面对的首要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的前途”这个贯穿中共革命战略之始终的问题中,建什么国的问题与用革命战争的手段统一中国相比,显得更为深刻、更为复杂。其内涵之丰富,几乎可以包含100年来中国人在各个阶段上呕心沥血的改革与艰苦卓绝的革命的全部历史。对建国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必然会受到中国革命运动与各种国际力量之间关系的长期发展历史的影响,也必然会受到现实的世界政治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国际国内斗争形势的制约。确切地说,中共领导人对未来中国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和最终的选择,同它处理与世界两大国家集团,主要是处理同美国和苏联的关系时所作的抉择,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详细]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1)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2)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3)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4)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5)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6)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7)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8)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9)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10)
我要评论  
 
 精彩推荐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