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的使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政策并挑起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为了保卫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的和平,1952年 3月,宋庆龄、郭沫若、彭真等 11人联合建议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并发表了《发起书》。经过积极筹备,10月 2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有 37个国家的正式代表 344人,列席代表 34人,共 378人。魏名标作为新中国的农民代表出席大会,表达了我国广大农民热切盼望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愿望。
魏名标从小没上过学没念过书,会场座位上都分别放有写着参会代表姓名的牌子,可他不认识,就随便拣了一个坐下。工作人员走过来提醒他坐错了位子,并按座位号将他带到指定座位上。一辈子要强的魏名标顿时惭愧起来……在枣烟村,村里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连哪块地有多少亩、产量多少公斤,哪块长玉米,哪块长小麦,他都了如指掌,闭着眼睛走路也不会错。可是出了村,没文化成了睁眼瞎,连座位也找不到,从此他发愤认字。
在会上,魏名标听到,经过短短三年的恢复,国家经济大有增长,在工业、农业方面都超过了战前的最好水平,为过渡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就有着巨大的国际意义,因为它提高了东方被侵略被奴役的各民族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心,给他们树立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榜样。
1956年,合作化运动实现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转变,魏名标又担任枣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之后一直任枣烟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 1981年因年龄关系退出了生产大队领导班子。魏名标在武乡县枣烟村的土地上燃烧了自己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