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文苑》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33年3月下旬,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重新调集了5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少共国际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中国革命史的舞台的。
少共国际师的成立
1933年5月中旬,红军总部在江西宜黄县西南驻地,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时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的萧华,请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和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会议。会后,红军总政治部根据总政委周恩来的建议,向少共中央局提出建立“少共国际师”。5月20日,少共中央局正式做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号召“须要更快地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决定由江西征调4000人,福建征调2000人,闽赣省征调2000人,到今年八一节为止,组建成“少共国际师”。
为了迎接即将加入红军部队的“少共国际师”,6月初,红一方面军部队整编时,在所属第五军团专门增编了第十五师。
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跑马场”正式成立,并举行了授旗典礼。身着红军军服的八九千名战士,参加了授旗礼,总政委周恩来亲自为这支年轻的部队授予了军旗。按照原定计划,“少共国际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十五师。中革军委任命陈光为首任师长,冯文彬为首任政治委员。全师辖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3个团,11000余人,党团员占70%,全师平均年龄为18岁,最小的14岁,许多人还没有枪高。
“少共国际师”成立后不到一个月的一天,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来找年仅17岁的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萧华谈话,告知他将调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并说:“年轻的干部带年轻的兵,这样部队更有朝气。”
9月3日,“少共国际师”在博生县大校场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大会,大会宣读了周恩来总政委代表中革军委发来的贺电。
9月6日,“少共国际师”战士们在师长陈光和政委萧华的率领下,高举战旗,唱着少共中央总队部副总队长兼总训练部部长张爱萍创作的《少共国际师出征歌》:“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月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高举着少共国际的光辉旗帜,坚决地、勇敢地、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的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威武雄壮地开赴广昌苏区开展军事政治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