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我在延安《解放日报》的幸福生活

黎  辛
2012年12月05日14: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史文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41年《解放日报》创刊的时候,我在清凉山做过5年多《解放日报》副刊的编辑。在那里我经受了整风思想革命与审查干部的组织考验,学习到了党报工作的知识,受到过奖励与表扬,这是我大半生最难忘的日子,至今仍记忆犹新。

《解放日报》的创办

毛泽东与党中央历来重视报刊工作。1939年6月,毛泽东与党中央将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改为党中央机关报。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把新中华报改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10月,毛泽东为《共产党人》杂志撰写的《发刊词》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必须有专门的党报。”可是,《新中华报》毕竟是一个四开四版的三日刊的小报,党中央的《解放》周刊每期也只有一个印张的篇幅,阵地太小了。

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一年,不仅日本侵略军集中大部分兵力与绝大部分伪军进攻解放区,国民党顽固派也趁机于年初在皖南围击北上抗日的新四军军部与华中局领导机关,政委项英牺牲,军长叶挺被捕,大部分干部和战士牺牲或被捕。还不准共产党在重庆出版的《新中华报》发表皖南事变的真实消息。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只能题写“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6个毛笔大字在报上表示抗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博古向党中央提出“延安需要有一份日报与一个强有力的通讯社”,党中央表示同意。

为办报方便,中央首先给报社找了个好地方——清凉山。这里本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旧址,可驻两千人。现在又开了许多窑洞,两社加上后来增加的人也不足五百,可以两个人住一孔窑。为发稿方便,又在清凉山西侧靠近中央印刷厂的平坝上新砌了两排十孔大窑,两边开窗,宽敞光亮。取暖在地下烧炕,暖和、干净又方便。这是当时延安最好的办公室,还给每位编辑配发了一盏美孚牌煤油灯,这是杨家岭党中央部分干部才有的。

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起草《关于出版〈解放日报〉和改进新华社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合并为一个委员会管理。”这一任务落到博古身上,他担任了解放日报社社长,9月起又兼新华通讯社社长。

《新中华报》于5月14日停刊。报社工作人员立即到延安城东的清凉山集中,并召开编辑部第一次会议,决定《解放日报》15日试刊,16日正式出版。报纸的发刊词是毛泽东写的,言简意赅,其中指出:“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他在发刊词中强调了党的任务,也阐明了党与党报的关系。那天报纸的头题新闻《苏联援华政策不变》是博古执笔的。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