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用了三十年
1984年,《天气预报》栏目开始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1975年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局的计算机工程师叶阿庆,是栏目组最初的技术制作人员。
国家气象中心在办公大楼5层靠洗手间的地方挤出一间办公室,打报告给中央电视台支持了一台电视机。这间40平方米的办公室是栏目组最初的机房。他们从建材市场买来石棉瓦,在房间角落搭建了一个一平方米见方的播音间。播音间内壁贴上隔音材料,里面放上桌子、台灯和话筒,这么简易的隔音间,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山寨。每次录制节目,外面的人会自觉保持安静。一次有人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大家都担心这遍白录了,可听的时候竟发现一点杂音都没有,播音间隔音效果竟出奇的好。
叶阿庆等人从中央气象台借来购自日本的小1/2摄像机,拍摄黑白云图,再用家用录像机编辑成动画,示意云图走向,这在当时的国内十分新鲜。1986年7月超强台风登陆广东,动画卫星云图突然出现在电视上,生动预报了灾害天气。
一切就绪后,一个难题出现了。栏目背景音乐迟迟选不出来,工作人员里没有音乐爱好者,收音机里流行的也都是些红色歌曲,完全不合适。不久,曲声浦拿出了一首电子琴版的《渔舟唱晚》,这首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表现江南傍晚渔家晚归的乐曲,最后被一致通过。谁也没想到,《渔舟唱晚》一唱就是三十年,成了《天气预报》的标志,曲声浦后来说,当初选它只是觉得这首曲子“欢快而不闹腾”。
1986年10月1日,新版《天气预报》登场,动态卫星云图披上了颜色,还多了太阳公公、云彩和雨点这些让普通观众一目了然的符号。一位85岁的老婆婆写信来说:“过去,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全凭听,可我耳朵聋听不清,这下可好了,一看电视上的太阳、云彩就知道是啥天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