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他是人民的好公仆——纪念李耕涛同志百年诞辰

2012年12月21日11:24   来源:天津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958年陪同毛主席视察

  陪同毛主席检阅

  看望天津越剧团演员

  钟鼎所铭 为国建功勋

  李耕涛同志,河北省阜平县人。生于1912年12月21日,1929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为共产党党员。抗战爆发前,在徐水县乡村师范以教员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七·七事变后,党组织安排耕涛同志先在曲阳县任县长,翌年任冀中行署副主任,与行署主任吕正操搭档,1940年至1943年任一分区专员公署专员。

  耕涛同志25岁当县长,26岁当行署主任,从青年时代就显示出聪明才干和卓越的组织能力。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抗日根据地不断进攻和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每次连续两三个月,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受到极大破坏。在残酷的环境里,耕涛同志经常到各游击区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有时一个晚上就发动七八万群众,把敌人的封锁沟、封锁线、封锁点统统破坏。耕涛同志因地制宜,一方面配合军队参与扒铁道、拆高压线等对敌武装斗争,一方面采取灵活的方式,做争取伪军的工作。他知道冀中群众爱好梆子腔,就组织一些会唱梆子的年轻人,趁黑夜沿着封锁沟钻到汉奸的炮楼底下,手举大喇叭对着炮楼里的伪军唱梆子腔,以此唤起伪军的思乡之情,并作政治宣传,劝伪军放下武器,不要当汉奸,不要给日本鬼子干事。伪军听了,下乡讨伐时再也不敢祸害老乡。

  在战争年代,解决部队吃饭的问题是首要工作。每年秋收后,解放区都要征收公粮。征多少,如何完成,征到大批粮食如何储存,以确保部队和党政机关一年不至于挨饿,同时,还要对付敌人的扫荡和抢粮。耕涛同志搞了直接征收制,提出:“有粮出粮,粮多多出,粮少少出。”经过统筹计划和精心安排,他与干部、群众一起征粮、拉粮、护粮、存粮,一切井然有序,年年出色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行署主任吕正操这样评价:“用的是很得力的干部,像李耕涛等把交公粮的问题安排得非常好。这是保证群众的积极性和持久性的必要措施。”聂荣臻司令员到一分区视察,看到军队、干部、老百姓不仅吃得上饭,还储存有相当一部分粮食,很满意,他表扬了负责这项工作的耕涛同志。

  当年,日寇对抗日根据地不断进攻和扫荡,在艰苦的形势下,地委、专署和工、农、青、妇等领导机关大部分干部都分散到了各地,只有少数几个领导成员带领一个极其精干的机关,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转移。年轻的耕涛专员,在地委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认真贯彻中央指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对敌斗争,在领导生产和处理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关系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所交付的一项又一项重任。

  耕涛同志性格开朗、豁达,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如何险恶,他总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的人生观从不动摇。当年在一分区任司令员兼地委书记的杨成武同志,多年后还记得,一次耕涛同志对他说:“我们家乡阜平,是个穷县,山地多,种有许多枣树,群众只有吃枣子面,生活艰苦。抗战胜利后,在全国夺了政权,我一定要把阜平建设好,让县里村村通公路,户户点电灯。大沙河水少,要兴修水利进行改造,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他心里装的是家乡父老,奋斗的目标是赶走贫困。

  耕涛同志思想豁达大度,民主作风好,责己严而待人宽,党性强,不搞邪门歪道,从来不整人,所以上下左右关系都好。在中央决定各解放区实行一元化领导后,政府由耕涛同志分工负责。他对地委和军队领导干部十分尊重,关系融洽,处理政府与军队的关系,能从大局出发,注意加强团结,对于统一分区党、政、军、民的步伐,在“一切服从战争”的总原则下,粉碎日寇扫荡,起了很好作用。

  抗日战争年代担任冀中行署主任的吕正操,一分区司令员兼地委书记的杨成武,副书记王国权等老将军,当年都曾和耕涛同志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一起配合工作,这些同甘共苦过的老战友,众口一词称赞耕涛同志“政治敏锐,思想开朗,精明强干,工作扎实、泼辣,作风平易近人,有理想、有干劲,又风趣,才能是多方面的。”耕涛同志在干群中均有良好口碑。

  耕涛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卓越才能,也曾引起外国记者的关注,当年美国的《时代周刊》曾以《1940年河北的领导人李耕涛》为题,对这位时任冀中行署的副主任作过报道。

(责编:程宏毅、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