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登仁寿寺,与主持交谈。据当地百姓回忆,毛泽东曾轻装简从至林畲石寨山仁寿寺拜访主持,并和主持作了一番交谈。当寺中主持问起毛泽东红军是为了什么受苦时,毛泽东以“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来回答。毛泽东曾告诉警卫员:弥勒佛的肚子能容五湖四海,我们不是菩萨,可待人处事,也要有他那么大的度量才好,并说佛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当时毛泽东坐于庙外大石上笑说世事与佛理关系,并不为局势所牵,气度从容,令主持异常钦佩。〔6〕
4、帮助贫困群众,救治病孩官月莲。据老同志徐逢宝在林畲走访群众时记录整理的材料记载,毛泽东在林畲驻扎期间,在得知驻地附近的石寨下有一个名叫官月莲的童养媳重病多日后,立即叫军医前去救治,当日傍晚还亲自前去探望,并为其送上大米和棉被,嘱咐医生尽力抢救。在红军出发之前,毛泽东再次带军医去看望。70年代末,该病孩的胞妹(林畲乡退休教师孙顺平之妻)在旁人问起此事时,总会很感激地说:那时,红军好像是天上降下来的好人,毛主席比爹娘还亲呀。〔7〕红军在林畲期间,公买公卖,纪律严明,深得群众赞扬。红军还积极帮助贫困群众耕种,和当地百姓鱼水情深,至今农户吴林清家中还珍藏着当年红军伤员赠送给他们家的苏制茶炊、铜盆和苏维埃钱币。据吴林清说,这批红色文物是当年红军伤员到他家疗伤大约住了七八天后,临走时送给他们家的。
5、构思创作《如梦令·元旦》词。对于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的创作地点,众多研究人员提出了创作于宁化、建宁、广昌、藤田等不同观点。据时任第2纵队参谋长的郭化若回忆:“过了武夷山,到广昌后,毛主席又写了《木兰花》。那首词中有一句‘赣江风雪速漫处’。”〔8〕这就是说,进入江西后毛泽东就开始填写《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了,这首词和《如梦令·元旦》一样,也是描写红军行军情况的。因此说,《如梦令·元旦》的构思是在进入江西前。郭化若回忆:“古田会议后,经过总前委研究决定,其他三个纵队先走,二纵队留在古田。后来福建敌人张贞部想打我们,我们才从古田出来,准备走汀州到江西,但到了汀州边境,得知敌人已经占领了汀州,我提议从汀州边境的另一条路插过去,毛主席没有同意,要我们走弯路,走宁化、清流、归化。当时二纵队走的是县道,石头子路,沿途树很多,太阳晒不到,走的人也很少,路上生青苔,‘路隘林深苔滑’。毛主席写的《如梦令·元旦》就是写的行军情况,当时开过了古田会议,毛主席心情很舒畅。”〔9〕按此分析,毛泽东应该是进入清流境后,就开始深感“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在林畲驻扎期间,毛泽东对前进的方向做了深思,当得知朱德部队向江西转移时,他作出西越武夷山脉、与主力红军会师的战略决策。在这次战略转移中,毛泽东只在林畲一地做了休整,在此前后部队都是急行军,只有在林畲居住期间,才有足够的时间酝酿写作。因此,《如梦令·元旦》构思创作于林畲最符合情理。吴德华的回忆中也曾说道:“毛泽东同志的《如梦令》词就是在清流、归化一带写的。”〔10〕1960年邓子恢受毛泽东嘱托书写《如梦令·元旦》一词时,明确写到:“兹录毛主席三十年前红军进军清流时所作如梦令词一首以资纪念。”这里“进军清流时”当是指构思创作于林畲。
|